我们经常能在电视、朋友圈、营销号、购物网站上看各种保健品的广告——这么东西有多么好,多么有效,多么健康……
但在购买保健品的问题上,基本上有良知的营养学家、科学家、科普作者都有着普遍的共识——如果你饮食搭配健康,摄入足够,就不用吃保健品,或者是干脆告诉你,这些靠饮食就很好补充,不用买保健品。
而这样的矛盾问题就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如果真相是通过饮食能摄入足够营养的话,为什么还会有保健品呢?
保健品从何而来?
如果聊起近现代保健品的诞生,那就不得不聊维生素。
近现代大部分保健品也都围绕着维生素来展开,比如健身补剂中有一种叫ZMA的产品,中文称作锌镁威力素,它被包装成增肌必备的产品,疲劳、睾酮激素水平低都应该吃它,实际上它只是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的混合。
维生素作为保健品的先驱也是有原因的——曾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确会因为缺少维生素而患病。
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了人类饮食中缺少某些“神秘”元素的时候会得一些疾病,比如坏血症、脚气等等,维生素的发现在当年被当做科学界的一大成就,而早期维生素的生产成本又很高,一时间成为了“奢侈品”,这与保健品刚进入我国时的情况十分类似,通俗来说就是贵,贵的要死。
1921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三种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水溶性维生素B和C),到了1940年,维生素家族的成员已经增加到20种以上。按照常理来说,某种营养素在食物中无法获取,这似乎是欠发达地区才有的事,但当年恰恰相反,近现代保健品发源地是美国,他们当年也并不是欠发达或者面临着食物资源短缺,正是由于科技和提纯工艺的进步,才使得这种“神秘”元素立足于美国。1930年代末期,其他国家几乎都忙于战事和饥荒(欧洲),美国则空前绝后的闹起了维生素慌,各种维生素产品纷纷不绝,当时就连精神科医生也会建议服用维生素B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