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柔和的日光灯下,一尊2014年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坑出土、由上百块残片拼凑起来的驭手俑腰身挺拔,双臂微微前伸,双手呈抓握状……它的造型惟妙惟肖,头部缺损让人遗憾,而艳丽的紫色衣袖和袖口那一抹纯净的蓝更让人过目不忘。
这尊兵马俑身上的紫色、蓝色被称为“中国紫”、“中国蓝”,也称“汉紫”、“汉蓝”,是一种工艺复杂、完全由人工合成的颜料。它出现于秦王朝之前,在西周至两汉的一千多年里,为陶器、壁画、墓葬增添华彩,之后又神秘地消失。
中国古代早期的颜料多取自矿物质和植物,完全由人工合成的颜料因其制作方法复杂而显得弥足珍贵。
多年来,中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共同对秦兵马俑彩绘进行了详细实验分析,解密了“中国紫”和“中国蓝”的配方及制备工艺,也为中国古代颜料的制作及使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一项长期合作研究结果显示,秦兵马俑身上的“中国紫”、“中国蓝”中存在一种在自然界中未曾发现的独特物质——硅酸铜钡。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介绍,此前美国学者曾从汉代文物的蓝色、紫色颜料中分析出硅酸铜钡,兵马俑彩绘中此成分的发现,将中国人工合成色彩的历史又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