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培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民变主要指在封建王朝时期,下层人民群众出于对社会秩序不公以及统治阶层对群众的欺压,由此导致民众聚集冲击政府机构,直至引发大规模骚乱暴动或起义。
西周国人暴动
中国历朝都不乏民变,如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北宋的李顺、王小波起义、明朝的浙闽民变等,民变之多可谓是不胜枚举。总体上来看,各朝都有民变,但其都具有共同点。进入清末后,原先封闭式的社会发展被西方所叩开,民众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随之而变,而民变也随着西方的介入也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末民变的诱发因素及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点,其一,清政府的沉重压迫与西方列强的侵入,鸦片战争后,清廷不光失去了大片领土,还承担着巨额赔款,甲午战争战败,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庚子事变后,向各国赔偿款更是高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而以当时清朝的国库收入根本就无力承担赔偿款,因而只能加大抽税力度或强行摊派到各省,但小农经济的瓦解已是普通百姓难以生活,而失地破产农民更是数不胜数,同时在华列强在各省的巧取豪夺更是让百姓雪上加霜。失地破产生活难以为继,各种苛捐重税以及洋人的欺压,在多重压迫下,若没有民变产生根本就是不可能之事,如广东洪兵起义、丰宁县动乱及各地区的抗捐民变。其二,则为天灾不断,如1877年的丁戊奇荒,持续三年之久,直接导致了约一千余万人饿死,为逃荒产生了大量流民,由此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也为民变造就了一张温床。其三,则为新政变革所致,由于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熏陶已久,因而在新政落实到地方时,西学与儒学不可避免的产生碰撞,在中央政府就存在着大批的顽固派,如洋务运动开始后,就遭到一些传统官员的极力抵制,而在戊戌变法中,更有官员认为其是违法祖制,在中央政府尚且如此,在地方的传统百姓不理解及抵触则更是不可避免。其四,会党的存在成为民变的一个重大诱因,由于会党一般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存在,其人数众多,分布范围也极广,如四川保路运动,正是以哥老会为纽带才迅速集结壮大,而这些民变多为时间短、参与人数众多、影响和范围深且广的特点,正如保路运动发生后,清廷从武昌调大批新军如川,由此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