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认为蜀汉之败亡,就该由诸葛亮负责。他们认为诸葛亮“不识时势”,以疲弱之蜀而屡屡兴兵伐魏。结果穷兵黩武、耗尽蜀汉的国力,从而导致蜀汉不可挽回的败亡命运。甚至还有人以刘禅能在乱世中安享四十余年的天子之位,就认定刘禅不是庸主,而是“大智若愚”的英主。然而,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势来仔细分析一下,果真如此吗?
关於诸葛亮屡屡兴兵伐魏的原因,诸葛亮在其《后出师表》写道: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刘备政权的国号叫“汉”而不叫“蜀”,只有打败曹魏、还於旧都,才能称作为“汉”。而偏安于蜀地,就失去了其政权的正统合法性,而只能被视为地方政权,被称作为“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不讨伐曹魏的话,王业就消亡了,与其坐等王业的消亡,不如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