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报时,一篇关于我国古代各类“方鼎”的介绍,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因为文中说“我国现存最著名的方鼎是后母戊鼎”。可在笔者的记忆里,上学时就知道它应该叫着“司母戊鼎”。这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什么时候改名字了?今天,笔者就详细地给大家说一说“司母戊鼎”为何要改成“后母戊鼎”。
大家知道,我国的青铜器铸造历史悠久,尤其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冶炼技术更是达到了高峰,而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大方鼎(按:当时没有名字),则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当年发现这个大方鼎时,正值我国抗战初期,日军也打到了河南。为防日军抢走,村民们将其重新掩埋。抗战胜利后,大方鼎于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放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大方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放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专家考证:这个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此方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这么大的方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