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他是治理国家的贤相,忠君爱国,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终生勤谨,令后人无限敬慕,堪为万世师表。
然而抛开千百年来人们对其才智与德行的崇拜,分析一下他发动北伐战争的意义和作用,有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
封建统治者一切的措施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但诸葛亮的巩固统治本身还有一个更终极的目标,就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他对于曹魏的历次征讨,正是这样一个政策的延续。
对于曹魏政权,诸葛亮一贯采取敌视态度,联吴之目的即是为了抗曹。曹氏从张鲁夺汉中后,一度威胁了益州。219年定军山战败,曹军撤出汉中,益州稳定下来。但220年曹丕代汉,忠于刘氏的诸葛亮便屡次北伐,去“攘除奸凶”,以图兴复汉室。
然而,诸葛亮屡次率领蜀汉大军北伐中原,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何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呢?发动这样的战争真有必要吗?
我们首先从当时蜀国人民利益来看,北伐战争徒然加重蜀人负担,“受其荒残”。由“国富民强”沦为“民贫国虚”,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战争的频繁。因为诸葛亮连年出军,以致征调下辖各郡,大多不会去救援他。
举例来说,巴西太守吕乂在本郡募兵五千人送给诸葛亮,竭力安慰做工作,才勉强使他们不至逃亡。吕乂因这个功劳被诸葛亮大加褒赏,并升调蜀郡太守,负责供给军粮。当时蜀郡是首都,人口是最多的,但很多老百姓为逃避征调,纷纷躲进山野之中。“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就是说诸葛亮死后,苦于兵事的士兵大都亡命逃走。吕乂出任蜀郡太守之后,千方百计进行“开喻劝导”,几年以后,一万多逃逸的百姓和士兵才从山林荒野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