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调皮,辛弃疾榜上有名,苏轼也是一个能手,陆游与猫腻味时更是皮得可爱。
那么,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风情的岑参,怎么也会顽皮呢?
读完这首《戏问花门酒家翁》,你就感受到了。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戏”,即开玩笑的意思,戏的对象是“花门酒家翁”,也就是凉州花门楼下的一位卖酒翁。
公元751年三月,原本担任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被调往河西继续任节度使,岑参随他去赴任,来到凉州城。一路上看惯了“瀚海(沙漠)阑干”的岑参被突然闯入眼前的春色惊到了,一种喜悦之情再也按捺不住,于是吟出这首饶有情味的小诗。
但毕竟对好酒的诗人来说,春色比起酒香就逊色多了——他完全被一位七十岁的卖酒老人吸引住了。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老人把成千上百个酒壶、酒瓮都摆在门口,酒香阵阵,熏得行人醉,这阵势不可谓不大。
若边塞不稳,连年征战,定然不会出现这种景象;若百姓贫困,生活没有着落,自然也不会有此图景。
正是在这种安定的时代氛围中,岑参才有心情去拿卖酒老人开玩笑——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