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确实算得上大臣对皇帝进行死谏最多的朝代。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几次大事件,都是大臣多次死谏而皇帝不听纳谏,从而造成大臣和皇帝严重对抗的结果。比如嘉靖皇帝上台后的“大礼议”之争。再比如万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立储之争,这也直接导致了万历皇帝赌气似的三十年不上朝。而明朝末年灭亡的时候,依然是大臣们不断地死谏,崇祯皇帝不断地杀人。给人的感觉,明朝就是这么吵嚷着过来的,直到灭亡。
(万历皇帝画像)
与明朝对比强烈的是,清朝的大臣们一向对皇帝唯唯诺诺,不断去猜测皇帝的心思,很少对皇帝进行劝谏。有时候猜错了,他们也常常是自认倒霉。比如当康熙废黜太子胤礽后,又想重新把胤礽立为太子。但是大臣们猜错了康熙的心思,以为他是想立八皇子胤禩为太子,于是众口一词地推荐胤禩。结果惹得康熙大发脾气。如果按照明朝大臣和万历皇帝争执的先例,大臣们就该持续不断地死谏下去,但是却没有大臣这么做。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大臣们敢于向皇帝死谏,而清朝的大臣们却不敢这样做呢?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明朝朝廷和清朝朝廷所奉行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明朝朝廷奉行的是汉人文化,清朝朝廷主要奉行的则是满人文化。
在汉人文化中,对大臣的人格定位就是“文死谏,武死战”。
按照这样的文化,大臣向皇帝死谏是自己的天职,也是自己内心的道德要求和人格情操。
(魏征与唐太宗)
其实,不只是明朝,历史上的宋朝、唐朝、汉朝包括夏商周三朝等等,都有大臣向皇帝死谏的传统。商朝的比干,因为向商纣王死谏被杀,这让比干成为忠臣的典范,被后世广为传颂。魏征因为善于劝谏而唐太宗因为善于纳谏,让这一对君臣千古扬名。包拯在劝谏的时候,唾沫星子都喷在宋仁宗脸上,而宋仁宗依然不恼,也让宋仁宗和包拯成为又一对在历史上留下令名的君臣。
由于有以上的文化传统。因此,无论皇帝,还是大臣,都是很认可大臣死谏这样一种方式的,不会轻易否定大臣的进谏。武则天杀人如麻,但她对狄仁杰却一直很尊敬,就是因为狄仁杰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海瑞抬着棺材上朝廷进谏,尽管嘉靖皇帝对海瑞的行为极为不满,但是,他依然认可海瑞这种忠直进谏的行为,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最终并没有杀海瑞,因为杀海瑞便意味着自己是“商纣王”,嘉靖皇帝是有这个认识的。
在汉人朝廷中,敢于进谏的大臣,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直臣”。
(清朝大臣)
但是清朝的朝堂情况却不一样。清朝初期和中期的朝堂,大臣主要以满人大臣为主,汉人大臣是要低一个等级的。满人是从农奴社会,入主中原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在农奴社会里,大臣也就是奴才,皇帝也就是主子,大臣和皇帝之间,是一种人生依附关系。大臣因为没有独立人格,因此他们对作为主子的皇帝就唯有服从,皇帝说什么,自己执行就是了,向皇帝直言进谏,那是反对皇帝的表现,是会受到惩罚的。
汉人大臣虽然受到的是汉人文化的影响,但因为皇帝是满人皇帝,还只能按照满人的规矩来。同时,由于汉人大臣低人一等,因此,在朝堂之上,他们更加不敢直言进谏了。否则,他们的命运将更加悲惨。
虽说后来,满清越来越汉化,直到晚清的时候,朝中重臣主要是汉人大臣。但对皇帝的话绝对执行,不准提反对意见,已经形成传统,形成新的文化。因此,向皇帝直言进谏就更加少了。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