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勃拉姆斯的音乐人生
导读:勃拉姆斯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除了歌剧以外,涵盖了诸多音乐门类,他既是古典主义音乐保护者,同时也在默默地接受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音乐,独树一帜,他高超技艺和博学多才使他跻身于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行列。他的一生又带有传奇色彩,默默地为了固守一份心底的爱恋,宁愿守候一生的孤独。
一、勃拉姆斯――古典音乐的守护者
伟大的音乐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诞生在德国汉堡,父亲是一位乐师,因此,勃拉姆斯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7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开始学习作曲并显露了音乐天赋。由于自幼就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因而古典音乐对他的影响颇深。
勃拉姆斯生活的时期带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他却执着地推崇着古典音乐。很多作曲家都在寻找突破19世纪的音乐模式,寻找新的方法。但勃拉姆斯却不然,可以说,勃拉姆斯是德奥音乐史上最后一位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音乐家。从幼年时期就接受和形成的古典主义思想,是深深印在他的骨子里的。但是我们说,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无论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真正戛然而止,总要有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或长或短、或显现或不明显,但总是存在的。勃拉姆斯就处在古典与浪漫变换时期,虽然他对古典的一再固守与坚持,排斥浪漫主义氛围,甚至抨击瓦格纳等人的浪漫主义思想,但已经不能扭转历史车轮的前行。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也带给他一定的影响,例如他创作的主题如爱情、死亡以及自然景色等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从他创作的《匈牙利舞曲》以及很多艺术歌曲就可看到他浪漫主义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在严肃深沉中有轻松幽默,刚硬中附贴着柔和。欢快中略带忧伤,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怀使他的作品更为优雅淡美、别具一格。
二、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1869年勃拉姆斯改编出版了《匈牙利舞曲》第一集(共十四首),后来他又出版了第二集匈牙利舞曲集7首,总共为21首匈牙利舞曲,曾经风靡欧洲。这些乐曲原为钢琴曲,旋律优美、风格独特,所以被改编成各种演奏形式而亮相演出,很受大众的欢迎。但在出版后却遭遇了风波,被人指责并被上诉到法庭,说勃拉姆斯的前14首是剽窃别人的作品,有侵犯著作权问题。但因勃拉姆斯在发表时署名是“编曲”,并没有写上自己作品的编号,所以宣判胜诉了。而后7首作品大部分都是自己创作的,避免了被人说“剽窃”之嫌。
事实上,很多从古老民间流传下来的音乐,除了曲调优美、被人广泛传唱外,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歌词、曲调不规整、误传造成多样化,甚至零零散散,的确需要有爱心、有能力的音乐家给予改编和整理,这样不仅使历史的、民间的、优秀作品得以流传和保存,还能使这些宝贵的音乐素材以更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由此可见,勃拉姆斯是在做一件于音乐、于社会、于匈牙利有意义、有贡献的事情。由此想到了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王洛宾,在大西北生活了近60年,毕生致力于西部民歌的收集整理和改编,也曾经有人指责说有的曲目有剽窃之嫌等等,但广大人民群众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人们热爱王洛宾和他的音乐,他那美妙的音乐一直拌着人民的生活前行,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勃拉姆斯的功绩也一样是永垂青史的。
勃拉姆斯并没有去过匈牙利,之所以能对匈牙利舞曲有这么高的热情,应该源于他年轻时结识的好朋友雷门尼及约阿希姆,从他们身上学到和了解了匈牙利丰富的民间音乐以及匈牙利圆舞曲的特点,触发了勃拉姆斯的创作热情。他改编的《第五号匈牙利舞曲》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后经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提高半音改编成小提琴曲后,流传的更加广泛,并被卓别林主演的电影《大独裁者》中作为插曲出现,堪称经典。舞曲生动描绘了吉卜赛人的劳动和生活,以酣畅豪放的优美旋律将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音乐优美动听又饱含深情,色彩浓郁又富有动感,仿佛匈牙利吉普赛人就在我们身边翩翩起舞,使我们看到了匈牙利吉卜赛人的生活场景;整部舞曲音乐有张有弛、铿锵有力,飞速旋转的旋律更加渲染了吉普赛人那种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性格;描绘出了匈牙利人民火热、豪爽的性格特征和纵歌欢舞的热烈场面。听了这首舞曲,就会产生令人难忘的感觉。由此可见,勃拉姆斯虽然性格孤僻内向,但他的身心同样有一种豪放和火一样的热情,通过这首作品完全表现了出来;另一方面可看出,勃拉姆斯虽未接触和体验过匈牙利民族音乐,却能完美地呈献出这么动听的、激情的、能够深刻表达和反映匈牙利人民生活的舞曲,足见他的音乐才能以及他在作曲上花费的心血。勃拉姆斯的伟大之处,在这里就可见一斑。
三、勃拉姆斯――民歌情结
从很多勃拉姆斯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民歌的喜爱。他喜欢民间质朴的诗词,喜欢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的小调,把这些不成规矩的、零散的词曲重新编排后,进行艺术加工,成为可以永远流传、永不凋谢而美丽的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在拯救人类经典的音乐,同我国的音乐前辈王洛宾先生一样,对民间音乐有着怜香惜玉和勇于保护的情结。勃拉姆斯曾说:“民歌是我的理想”,“改编民歌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满足”,表现出勃拉姆斯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民族音乐深厚的情感。经他重新编排后出版的有《儿童民歌集》、《德国民歌》和七册《德意志民歌》。这些民歌的出版,对促进德国民间音乐的保护、挖掘以及丰富民间音乐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他的艺术歌曲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勃拉姆斯共创作了近200首独唱歌曲,以及很多二重唱和民歌改编曲。其中有很多歌曲融合着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民族风格,说明音乐是无国界的,反映出各国人民在精神上与情感上的相通。他还创作了很多更接近于德国民歌旋律风格的艺术歌曲,用如歌如述、自然优美、亲切淳朴的旋律,塑造了许多亮丽光鲜、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19世纪70至80年代,是勃拉姆斯音乐创作最活跃的成熟期。德国的统一给他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很大动力和活力,创作情绪空前高涨。主要作品有:《萨福颂歌》、《我的爱情多青春》、《徒然小夜曲》、《你的蓝眼睛》、《恋歌》、《旷野孤寂》等。这些歌曲无论是在艺术性、抒情性、新颖性上都非常突出,表现了勃拉姆斯创作思想的开阔,创作手法的新颖细腻,很多歌曲透露出非常丰富的情感,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的深沉。但他后期作品却出现了带有失望和灰暗色彩的痕迹,如《火精灵》及他最后一部声乐作品《四首严肃的歌》更是带有明显的悲观思想。我们说,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不可能与时代分割开来,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动荡对他创作的影响以及他情绪上的变化。
四、勃拉姆斯――心底的恋情
当勃拉姆斯来到舒曼夫妇面前时,他才只有20岁。20岁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而当时舒曼夫人克拉拉已经是人到中年,由于舒曼的病情复发,善良的勃拉姆斯为了感恩舒曼的知遇之恩,给予了舒曼和他的妻子克拉拉极大的精神慰藉和帮助。虽然克拉拉比他大14岁,但他认为克拉拉是最完美的女性,对克拉拉产生了爱恋之情。这种恋情实际上就是一种恋母情结,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自小就缺乏家庭温暖,整天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的情绪始终是处在孤独和凄凉中。勃拉姆斯性格沉默,生活圈子很窄,除了克拉拉等几位挚友外,几乎和外界没有多少联系。舒曼夫妇对他的知遇之恩让他非常感激,在舒曼旧病复发后勃拉姆斯勇敢地走进这个家庭,为这个家庭担当了很多重任,进而对克拉拉产生了爱情。但他深知这种无法公开的恋情只能自我克制,曾经给克拉拉写过很多封情书,但他一封也没有寄出过,在许多年里勃拉姆斯一直在默默地忍受着爱情带给他的无比痛苦与折磨,这种复杂的情感我们在他的一些音乐里能察觉出来。他创作的歌曲《旷野孤寂》就是勃拉姆斯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品之一。歌声悠扬、曲调优美,情感含蓄、真切感人,在凝重中显露哀伤,在失望中又充满幻想,在孤独中倾吐自己那莫名的爱情和心声。勃拉姆斯为了心底的恋情、莫名的爱、坚持一生、孤守一生,甚至终生未婚。虽然同女高音歌唱家产生过恋情,但终因他不肯结婚而离他而去。
1896年他一生中最爱恋的人克拉拉因中风病逝使他陷入了无比的悲痛之中。克拉拉逝世后他写的、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首作品《11 首众赞歌前奏曲》,就充分表达了勃拉姆斯对朋友、对挚爱深刻怀念的情感。他用音乐倾诉他的内心独白,显露出他面对悲痛无以表达的孤独,最后终因悲伤过度,于1897 年4 月3 日在维也纳逝世。应验了他选择舒曼式的“F―A―E”三个音构成的、作为自己人生总结和归宿的 “自由―然而―孤独”的格言。
纵观勃拉姆斯的音乐人生,成绩斐然,不愧为一代音乐大师。他以其卓越的成绩和才华先后获得了柏林艺术学院院士、汉堡市“光荣市民”、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布雷斯劳大学的博士学位。在音乐主张和风格上他追随舒曼等人的观点,坚持和固守自己的音乐宗旨,不赞同浪漫主义思潮。但事实上,他也是在慢慢地改变和接受着现实对他的影响,并且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精神进行巧妙地融合,以他的高超技艺和博学多才跻身于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行列;他一生沉默寡言而又心地善良,他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了一种追求不到的、莫名的爱奉献、固守和执著了一生。他所以自由,因为他一生未娶,没有家庭的负担,可以无拘无束地创作,去完成自己的任何主张和见解;然而他却孤独,他所以孤独,是他性格的使然,也是他执意为了固守一种莫名的、心底的爱恋的必然结局。他对自己人生归宿的总结是准确的,“自由―然而―孤独”。我们在解读音乐家勃拉姆斯音乐作品的同时,更应该读懂他的音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