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为打开市场,掠夺资源,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悍然出兵,向清王朝发动了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此后,列强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软弱与无能,纷纷来到我神州大地耀武扬威,谋求利益。从此,我华夏烽烟不断,虽然步履蹒跚,却依旧勇往直前。那么普通的清军士兵,在这次特殊的交锋中,又将面对什么,经历什么?
1840年1月5日,刚刚过完新年的英国人接到了一个噩耗,中国断绝了和英国的正常贸易,起因是鸦片的输入和前几天发生的摩擦。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皇在国会演说,鼓动对清廷出兵。3个月后,经过国会激烈的讨论,最终投票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对清廷展开军事行动作为禁烟和中断贸易的报复。
6月,40多艘英国军舰满载4000士兵,绕了半个地球,来到了中国近海,挑战一个三亿多人口的大帝国。
“据说他们击败过匈奴人……”
“据说他们击败过鞑靼人……”
“据说他们比我们的国家大几十倍……”
“据说他们把火药当玩具……”
“据说他们拥有全世界一半的财富……”
舰队里充斥着各种流言,甚至有人早早就写好了遗书。
鸦片战争时英国军舰
中国守军和守将根本不知道英吉利是哪,更不知道太阳在其领土内都不会落下。只以为不知道哪来的蛮夷,胆敢入侵我天朝。大多数中国守军的思路是:
“减小损失,避免接战,凭城利炮,御敌于外。”
“当年老祖祖就是利用这样的战术,连八旗兵都给拦在山海关外,这区区海外蛮夷何足畏惧?”
“守城待援,八旗兵一到,我等方可内外夹击,可是大功一件。”
沿海防务还是一片松弛,有人不知大战在即。
终于,英军开始攻城了。从路上,从海上,先是一轮火炮齐射。稍有的经验的清军炮手死死的盯着英军排兵布阵,看到敌舰上,敌阵中闪过几点亮光,冒起了烟,或惊奇,或嘲笑:“离着这么远就放炮,真当老子们没见过大炮啊!”
几秒钟之后,他们彻底傻了。当初从军当炮手的时候,听自己的师傅说,我们是玩大炮的祖宗,我中华之所以四海来朝,靠的就是这些个铁家伙。但师傅没有教给他们什么是臼炮,什么是榴弹炮,什么是开花弹,什么是散弹,或许连他们的师傅也没见过。看着身边腾起的硝烟,迎着飞溅的瓦砾,他们也只能傻傻的站着,自己玩了半辈子的炮,如今第一次遭受炮击,貌似比自己的炮还厉害。硝烟过后,看着身边的兄弟死的死,伤的伤,遍地是残破的肢骸,满眼是慌乱的士兵,害怕的流下来眼泪,他们在疑问,为什么当初师傅并没有告诉他们这些东西……
没死没残的炮手,此时麻木的装上火药和炮弹,寻找目标的时候,他们发现,衣着显亮的夷人已到城下,正在登城。只听把总喊道:“不要乱,夷人拿着火铳登城,近战伤不得我们!放夷人上来,他们就不敢开炮了,活着的给我抄家伙准备拼命!”
当英军登上城头后,城上的守军迅速和英军打了一个照面。发现夷人金发碧眼,面色惨白,而且各个人高马大。清军看着他们的把总第一个从了上去,就像没吃饱一样,被夷人三两下打翻在地,也许他是真的没吃饱,原来他一直没骗我们……
见把总死了,清军的反应不一。有的往上冲,有的往后撤,有的愣在原地。往上冲的是看清楚了夷人确实是拿着火铳登城,却没见着夷人的火铳口上闪过点点寒光,刺入了自己的胸膛;往后撤的撒腿狂奔的,因为他们看到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夷人,而是和庙里壁画上的一样,惨白的皮肤,碧绿的眼睛,人高马大,这分明就是地狱来的恶鬼……愣在原地的被抓,索性投降了,自己守了半辈子的城,被区区几百夷人攻下,之前把总告诉他们,“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鲁,可不惧一切来犯之敌”,他忠于朝廷爱戴部下,怎么就殉国了呢?难道是天兵来亡我大清?这就是鸦片战争中,攻城战的缩影。
据考证,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火炮并没有代差。同样是前装滑膛炮,清军却给出了英军船坚炮利的评价。同样是以土模铸炮为基础生产的大炮,英军的炮到底“利”在哪里?这就涉及到两个国家生产方式的不同。
首先从原料上看,英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基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在炼钢技术上,使用了普德林法即搅炼法,生产的钢铁杂质少,纯度高。清代的炼钢技术还在使用中国古代传统的炼钢法,多为小规模生产,且质量不一,再加上铁矿纯度低,所以在铸炮的原料上来看,不如英国的工厂大规模生产出的钢铁。第二,从生产工艺来看,清朝生产的火炮是在土模铸炮的基础上,以各省为单位生产,标准不一,工艺不一,技术主要靠传承。英国火炮是在土模铸炮的基础上配合失蜡法,以工厂为单位进行标准化生产,当时工业化生产和工业机床等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质量和速度均高于清军。
以上两个因素直接的影响就是装药量,造成的结果就是,清军的火炮重量大,质地差,装药量少,射程近,威力小。而英军的火炮装药量大于清军,重量更轻,威力大,射程远,再配合开花弹,散弹等炮弹,在火力覆盖上完全压制清军。清军久不操练,也没有应对炮击的经验,所以在攻城战中,英军一开炮,就伴随着清军大面积的伤亡和大规模的溃退,便胜负已分。
城池被攻陷后,逃出城的部队与前来增援的清军主力汇合,而英军后续部队也赶到,出城迎击这只清军。清军2000人,英军800人,双方在城外摆开阵势,由于刚才火炮用于攻城,英军没有来得及带出火炮,而清军也是日夜驰援,火炮也在后方辎重队,没有及时运来。
清军见英军人数少于自己数倍,便兵分三路,正面向英军掩杀,两翼向英军侧翼包抄。英军也开始向清军移动。清军鸟铳手在前,长枪兵在后,最后面是骑兵。英军分6个队,以“品”字形排列,每队站成双排。看着英军不断接近,清军的铳手有些待不住了,毕竟他们是面对英军的第一排。此刻刚从城里逃出来的炮手拿着火铳发抖,满头是汗,他可是在城里看到了英军的厉害,看着英军不断接近,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碰”的一声,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这一声枪响带动了整个清军的火铳都像炒豆子一样射了出去,可惜英军还在射程之外,根本就没有效果。在清军的射击中,英军的队列停下了,对着清军先是一轮齐射,然后开始两排轮射。最先溃退的是两翼包抄的部队,他们听到清军的枪声后,没有看到英军中弹倒地,正在犹豫中,看到英军射击,自己人应声倒地,立刻慌乱起来了,一股脑的往回跑。英军刀枪不入的呼喊,也让正面面对英军的清军军心动摇,毕竟刚刚是他们亲自开的枪。就这样,2000多清军面对800英军死伤惨重,落荒而逃,这就是鸦片战争中,野战的缩影。
当时,西方的步枪技术虽然领先于世界,但并未在军队中应用,线列步兵装备的还是伯卡式燧发枪,只有少数散兵装备带有膛线的布伦士威克士击发步枪,子弹都是圆形铅弹。清军的鸟铳虽然在原理上与清军主要装备的燧发枪相差不远,但是均为手工打造,比不上英国的社会化生产。双方在发射药上也存在差距,英军的发射药纯度高,而清军的发射药纯度地。做工和发射药直接制约了火枪的威力和射程,致使清军在武器上已经落后英军。
在战术上,清军缺乏训练,久不能战,以至于无法做到大规模的火枪齐射,而英国此时正是征战四海的光辉时期,在战术素养上强于清军,对于火枪的战术运用如:齐射,轮射,双排线列,空心方阵等都优于清军,可以说战术上英国对清军所形成的的优势是碾压性的。
从鸦片战争的缩影,可以看出鸦片战争时期,双方的武器并没有代差,而是技术和思想上的代差,导致了作战过程中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英国的社会化生产,从炼钢到制造,都是清朝手工业无法比拟的。武器的优势又造成了战术的优势,战术和武器的优势又对清军薄弱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此可见,清军在近代战争中所经历的,是时代巨浪的冲击,任何腐朽的力量,皆要被其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