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修心功夫是很好的。譬如当年康熙平了三藩,本来是胜利加威望的幸福的事情,年轻的皇帝却作了如下自责:
“自逆贼倡乱,莠民响应,师旅疲于征调,闾阎敝于转输。加以水旱频仍,灾异叠见。此皆朕躬不德所致。”
早先康熙对削藩的问题还是较犹豫的,其实至今对于当时该不该削藩意见也不统一。当时的情况与汉景时不一样,不削藩吴三桂也未必反。他凭啥?吴三桂招兵买马也许只是心虚罢了。本来这事儿也许应该冷处理,耗着,等着吴三桂死了,也许事情自然而然的也就解决了。三藩并没有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吴三桂杀了永历帝之后,早已不得人心,三藩之事早晚不了了之,何必打仗呢?可年轻的皇帝毕竟沉不住气,老惦记着,想起来三藩就堵,忧虑异常。吴三桂于是疏请撤籓,来试探朝廷,果然批复同意,结果只好反了。想必当时的情况类似7猎人和熊的关系,猎人害怕,熊也害怕。所以8年以后,康熙皇帝反省说“朕躬不德”是准确的,毕竟事发时他才20岁,太年轻了,害怕也无可非议。果不其然,越怕什么越来什么。你有能耐果真不怕,也许他就不来了。
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譬如三藩闹了8年,期间还发生了其他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那种极度混乱的局面带给年轻皇帝的焦虑是难以形容的,没几个人承受得了。经历了这些大事,曾经沧海难为水了,心也沉了,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深刻,再加上天纵奇才,康熙越来越厉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可是康熙皇帝晚年倦政,致使政事废弛,这是有原因的。这与唐太宗不同,唐太宗晚年那是堕落。康熙皇帝后十年基本上是在与儿子们周旋,累都累死了,哪里还有力量管别的事情。除了国家的事,对于自己,晚年的康熙最怕的是不能善终,他不是怕自己暴毙,他念念不忘的是齐桓公的结局,他最怕的是如果不能善终,则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空遗后世笑柄。怕后人提起康熙皇帝,就摇摇头,这是康熙皇帝一辈子去不掉的梦魇,他最害怕这种结局。所以康熙皇帝一辈子活得很累,很痛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做错什么事情。这也许就是他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