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军方官媒曾宣称目前我军野战热食快餐化已经初步形成体系,标志着解放军野战保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试点陆续在部队展开。值得提到的是,这项工作由军委联合参谋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后勤保障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训练管理部5部门联合部署。
训练中,“人人都是炊事员,人人都是战斗员”的理念引起了政知见的注意。
战斗员和炊事员的界限即将逐渐模糊
2月13日,军报头版刊文披露空降兵某旅作为全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试点单位的针对性训练细节。一次训练中,原来只司生火做饭的炊事员邓志伟竟然“摇身一变”和战斗班排战友无异,全身心投入到演练。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给养处负责人介绍,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就是要树立“人人都是炊事员,人人都是战斗员”理念,把部队从“埋锅造饭”中解放出来:
演练现场,部队官兵利用战斗间隙,食用随身携带的伞兵食品、能量棒等高能食品;补充食品空投到位后,由保障分队用便携微波炉加热。整场演练不见炊烟、不见明火,全程快速制作、快速分发、快速前送、快速用餐、快速清痕。
这样的理念并不难理解,此后,部队在战场上“埋锅造饭”的重担卸下来后,战斗员和炊事员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快餐半成品送至战场后,战斗员同样也将参与制作、加热、分发、清扫;同样的,专职炊事员此后也不会只负责生火做饭。也正是所谓的“人人都是炊事员,人人都是战斗员”。
“埋锅造饭”有什么弊端?
为何要进行相关改革,此前炊事班在战场上“埋锅造饭”的模式有什么不妥?
此前,军报曾刊文总结我军野战饮食保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野战饮食保障训保脱节的体制性障碍、习惯“四菜一汤”传统饮食的结构性矛盾和保障标准不配套的政策性问题。
习惯“四菜一汤”饮食会给部队带来何种弊端?
粮草未动兵马先行,冷兵器时代,后勤保障很大程度决定了战役的胜负。而保障所谓“粮道”,有时甚至会占用近半参战兵力。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军战时饮食保障主要是利用炊事装备器材加工生鲜原料制作热食。一个建制不大的编队战备出动时,各种米面禽蔬加起来就要足足一大车。
军改初期,军报曾披露原65集团军某旅针对野战快餐化改革的试验。文章中该军某营司务长表示:“以前制炊光择洗切配就花不少工夫,两三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而且用水量大,光洗菜就要用不少水。”而后,该旅按照“成品化供应,实战化保障”的思路探索战场快餐保障新模式,实现了野炊时间减少了50%、用水量减少了40%、炊事人员减少了20%的成果。该旅保障部部长表示,新模式减少了炊事员劳动量,使作战分队从繁重的饮食保障工作中解放出来,部队快速出动明显加快。
没有炊事员,谁来送饭?
如今的试点在改革力度、手段上都要比军改之初开展的试验更大、更多。
前文中某空降旅领导介绍说,这次试点他们连续食用7天野战食品,将“个人携行高能食品、常温集体食品、军民融合快餐食品”等3种饮食保障方式贯穿空降战斗全流程。
“构建‘军委制定标准、部队提报需求、地方加工配送、军地联合前送’的军地保障链条,搭建区域集中筹措资源平台。充分运用国家和地方优质保障资源,形成军为骨干、民为主体、军民融合的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格局”。
去年夏天,一场军地联合保障演练在华山脚下打响。让参演官兵没想到的是,在道路遭“敌”破坏的情况下,地方食品公司的热食快餐搭载物流公司的无人机,“飞”到了战场一线。而这台飞临战场的无人机,是部队战时征用的地方无人机。同时,在战况允许的大部分情况下,地方物流公司冷藏快递车可装载副食半成品,快速运输和配送至指定地点。
没人送饭的士兵吃什么?
事实上,上述为前线运送半成品、成品快餐的模式同样无法满足所有战场情况。在最极端的战场环境下,如果士兵落单无法与后方保障力量取得联系,他们该吃什么?
这种情况下,士兵可以贴身携带并自主加热的野战单兵口粮便派上了用场。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告诉政知见,我国的野战口粮研发,相比国外起步要晚,但是可借鉴的经验同样也更多。
资料显示,我国军用口粮的雏形出现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将士们吃的主要是炒米、炒面、炒黄豆等简单的干粮。此外,当时的总后军需部门还生产了一批压缩饼干,这就是解放军制式军用口粮的最早雏形。我军真正的第一代军用口粮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主食有761压缩干粮、脱水米饭、脱水面条,副食是三种罐头。
而后历经几代研发,进入21世纪后我军先后出现了09式、13式、17式等单兵自热口粮。其中一些经典的菜谱包括酱牛肉、腊肉炒饭、雪菜肉丝面等。值的提到的是,在最新一代单兵口粮的研发过程中,频频出现军民融合的身影。
2017年3月,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与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共同召开单兵自热食品研发工作部署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6所科研院校和从全国遴选出的17家食品生产企业参会,共同推进食品科研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是我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单兵自热食品改进科研任务,食品研发实现从军方主导向社会力量参与转变。
此外,对于17式单兵自热食品,军报曾评价称:
食品提供的能量更充足,符合不同作战地域、环境条件下的应急应战能量需要;
大部分产品都能在10分钟之内将食物中心温度加热到65摄氏度左右,时间比既有产品缩短三分之一;
采用新技术改善食物口感,引进阿尔法大米生产工艺,较好解决了米饭回生等问题。采用新含气调理技术,确保面条软硬适中、不浆糊。
联勤保障中心的位置有讲究
除了战时,在平时部队正常拔营机动过程中的后勤保障方式,同样也发生了转变。
2018年,74集团军某部官兵远程机动参加演训任务,途经江西和安徽。但此次长途奔袭,战士们的胃相较以往得到了优待。
针对军队“过境”,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协调地方粮食部门,分别在江西宜春和江西庐江的高速服务区开设保障服务点,跨区实施快餐化饮食保障。新闻画面中,每个战士都可以领取到刚刚出炉的饭菜以及水果、矿泉水,其中包括卤蛋、豆腐、青菜、排骨。74集团军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袁锋透露:“以前我们部队长途行军或者到外战区执行任务,通常是采取自带干粮或一些简单的社会化保障,而现在一到高速服务区,联保中心就给我们送来了可口的饭菜,官兵非常欢迎。”
对此,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披露,其和江苏、安徽、上海等华东五省一市的粮食部门协调对接组成了饮食保障服务网。客观上,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已经实现了“划片”式保障模式,当有部队“过境”后勤保障就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