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康熙皇帝会见莱布尼茨,并成功建立科学院,中国能否代替英国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呢?
如果认为康熙皇帝听了莱布尼茨的话建立北京科学院,中国就可以发动科学革命,实际上作出了三处高估:
1. 高估了科学院;
2. 高估了莱布尼茨;
3. 高估了康熙。
不谈假设,先从莱布尼茨那段历史看起:
在莱布尼茨的时代,科学院开始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强国的标配,英法两大科学院建立后,一个开明君主治下要是没有个科学院,简直丢脸,没有科学院,也要盖一座来充当脸面。
在这些科学院筹建的工作里,莱布尼茨起到了极其活跃的作用。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三代出仕于宫廷。
26 岁时,莱布尼茨肩负外交任务,前往巴黎,外交任务最终失败,却让他结识了法国皇家科学院的掌门人惠更斯,开始系统地专研数学,后来与牛顿彼此独立发明了微积分,也当选为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怀着对传播科学热情的热情,他亲自与各国的开明君主洽谈。先是在 1700 年筹办组建了柏林科学院,出任首任院长。更在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三次访问欧洲考察期间面见沙皇,劝说沙皇建立圣彼得堡科学院,还被彼得大帝聘为彼得堡枢密顾问。
他的理想抱负实在太多,一个人的力量却如此微弱。莱布尼茨独木难支,柏林科学院固然成为了德意志境内的学术中心,却始终难与英法两国的皇家学院一较高下。而俄罗斯科学院的前身彼得堡科学院,在他去世后八年方才成立。
没有经济的支撑和英法良好的学术环境,即使是建立起一座科学院,后续的维系也是大事。
彼得堡科学院科学院建成于 1724 年,一年后彼得大帝即告驾崩,王后卡德琳娜登基继位,史称卡德琳娜一世。这位巾帼之君继承了丈夫的遗愿,来自彼得堡科学院的聘书雪片般飞到欧洲的各大学术中心,聘请知名的科学家前往俄国就职,丹尼尔·伯努利,数学大师欧拉就是这一时期前往彼得堡。然而女沙皇仅仅在位两年便驾崩。彼得大帝尚未成年的孙辈登基,称彼得二世,又经两年夭折。此后彼得大帝的侄女安娜就位,对学院漠不关心,甚至开始遣送外国学者回国,成批的科学家被赶出了俄罗斯。
柏林科学院更是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才得到较好的发展,在腓特烈大帝的主持下,采纳伏尔泰的推荐人选,从法国科学园请来莫佩尔第作为执掌者,一年后又从彼得堡科学院挖来数学大师欧拉。
空有科学院与大师,不懂得建立尊重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是枉然。欧拉在柏林后期的工作不算开心,由于和伏尔泰关系搞得不算好,常常被服务德国宫廷的伏尔泰出言嘲讽。欧拉在腓特烈大帝这边也不讨喜,在腓特烈看来,这位数学家太过单纯谦和,充满一副呆板的理科生气息。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显然不懂得如何尊重顶级数学家的才华,竟然让欧拉协助修建自己私家花园的水槽。欧拉通过计算求出了将水提升至蓄水池里需要多大的力,可对修好水管却没有任何帮助。腓特烈用充满嘲讽的语气与伏尔泰通信吐槽“我的磨坊连几何学都用上了,结果连一口水都送不到我的水池里去”。后来还是把欧拉逼走,回到彼得堡。
而英国一方的技术发展,不仅在于皇家学院的推动,更在于民间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们对于新技术的渴求。事实上,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瓦特蒸汽机的改进和皇家学会关联都不算大。瓦特是先改良了蒸汽机,才被接纳成为皇家学会的一员,而不是他先在皇家学院接受科学熏陶,才在启发之下改进蒸汽机。
讲完历史,回过头来看前文的“三大高估”:
对科学院的高估在于:
科学院固然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但没有一套尊重人才,维系人才的体系,仅靠着所谓开明君主一时的兴趣,没有办法令学院有着持续的产出。在最成功的两大学院里,英国科学院其实是由科学家自发组建,拥有极大的学术热情,皇家二字不过是挂个名头。法国科学院由路易十四建立,但太阳王终其一生也只去过学院两次,不是靠着负责到底的得力大臣柯尔贝尔一力筹办,也无法达到最后的高度。此后的科学院在欧洲遍地开花,但作出重大成就的还是英法两巨头。
有了科学院的壳子,还要有配套。
对莱布尼茨的高估在于:
莱布尼茨固然是不世出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但也正是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涉猎大大分散了他的精力。他不仅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史学和法律方面的专家。他游走于多个德意志诸邦宫廷,晚年莱布尼茨还以新近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为法理基础,协助自己服务的选帝侯乔治继位为英国国王,史称乔治一世。
他把科学方面的大量天才浪费在各类繁琐的宫廷服务当中,他一生中服务过五个宫廷,导致没有哪一位君主可以对他全面信任。他也缺乏权力斗争的智慧,怀着莫大的心愿不断努力,却总是落空。乔治即位为英国国王之后,甚至拒绝了莱布尼茨前往伦敦共同工作的想法,据说部分原因是因为莱布尼茨和牛顿的微积分之争影响了两国关系,但也能侧面看出莱布尼茨在主公眼里也不讨好。
与牛顿倾尽全力一手以铁腕整顿英国皇家学会不同,莱布尼茨筹建的学院,更像是一种愿景,他没法亲身参与进去执行各项事务,筹建的科学院只是草草而就,他都没能为之付出太大心力。他担任院长期间的柏林科学院,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所以即使莱布尼茨说服康熙建立了学院,远隔重洋,莱布尼茨能为中国做的也实在太少。
对康熙皇帝的高估在于:
康熙皇帝固然符合很多国人心中的开明君主形象,可实际上实在差的太远。建立彼得堡科学院的彼得大帝,是全面开放心态向西欧学习的君主,自己还亲自率领使团多次前往西欧考察。十七世纪中叶一力打造柏林科学院的腓特烈大帝,自己在哲学艺术领域也颇有小成,而且懂得听取伏尔泰等启蒙时代导师的意见。
而康熙皇帝,不但没法和彼得大帝和腓特烈相比,连跟前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比照都差的太多。崇祯皇帝一朝,由徐光启担纲编订了《崇祯历书》,由崇祯皇帝亲自指示吸纳西方的先进天文学、数学成果进行中华历法的修改,培养了一批了解西方天文学的科学人才。
而恰恰是在康熙任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康熙历狱,西方传教士被尽数下狱,其中《崇祯历书》的修订人汤若望更经历囹圄之灾后发病去世,崇祯一朝培养起来的西方科学人才均问斩。虽然后来康熙皇帝亲为汤若望平反,但从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的接纳程度上,与此前诸位均不能及。
有知友认为,康熙历狱爆发之时,康熙皇帝尚在年幼,不应记在他头上。没错,不过这也体现,从整个清廷的大环境来看,整个东方帝国对西方都非常抵触。而且康熙日后仅为汤若望一人平反,其他的中国官员并未涉及。(具体的过程可以看我后附的拓展阅读链接)终康熙一生,西方科学对他而言无非是有趣的玩物,而非强国之本,故而依然远不能与其他两位君主比拟。
结论
在莱布尼茨力主之下,长期浸润于西方世界的两位开明君主建设的柏林和彼得堡科学院,尚且不能完成引领工业革命的任务,康熙皇帝治下的北京绝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