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勤俭节约”这个词汇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似乎在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都听闻过无数次。或者它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美德,几乎没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
时间追溯到道光年间,每天出入紫禁城的人群几乎都是衣衫褴褛,衣服上大大小小的全是补丁的痕迹。也许,这些人会被认为是穷要饭的拾荒者,但是,他们都是大清王朝重要的官员朝臣。之所以穿成这样,是因为:道光皇帝在任时提倡节俭。
那么,道光皇帝推崇节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呢?
道光皇帝在其任时进行改革,但改革失败,朝廷的财政金库一度走向枯竭,无可奈何的道光皇帝为了维持国家的生计,于是,决定让朝廷上下都奉行节俭朴素度日,立马就下发了红头文件,名为《御制声色货利谕》,其实这个圣谕就是《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及群众路线的几点意见》。群臣接到圣旨后,纷纷表示赞同,都为道光点赞。
可以说,历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提倡节俭的美德,道光皇帝也不例外,但是,能在朝廷奉行节俭一生的人在历史上只有道光皇帝一人。
因此,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只有过度节俭,吝啬抠门,在任时的政绩平平,没有很大的成就。道光皇帝之所以奉行节俭,是因为在乾隆时期开始朝廷的财政就慢慢陷入了困境,与之有着很大的关系。早在乾隆皇帝在位之时,乾隆南巡,举办千叟宴,其目的就为了向百姓彰显自己所创造的太平盛世,但是,也因此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国库空虚,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嘉庆皇帝上任后,虽然,除掉了和坤这个腐败的贪官,但是,朝廷财政并没有明显的好转,依然是困境重重。嘉庆年间,还爆发了一次起义,也就是白莲教起义,影响范围很大,殃及了许多地区。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先后花费了大量的白银,朝廷财政变得更加拮据。除了起义事件之外,各种民间动乱是频繁发生,嘉庆的统治地位开始慢慢动摇,随后,便爆发了叛乱。
多年之后,康乾盛世也就从此烟消云散,财政问题也是变得更加严重。
在道光皇帝上任后,继续面临着前朝留下的巨大财政问题。由于,当时的风气不正,官员们贪污腐败,导致朝廷的财政一直没有改善。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道光皇帝便开始走向改革之路,革除弊政的重要措施就是清除官员的贪污腐败。
从顺治帝在任开始,朝廷上下就出现了一种潜规则。只要想办成事,就要向上级送礼送钱,官商相互勾结,权利滥用。康熙时期虽然国力强盛,但是,官吏整顿上并没有很好,腐败之风严重。雍正时期进行了适当的整顿,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这种情况就更是变得严重起来,只要办事,就得“孝敬孝敬”,不这样的话办什么事情都是各种阻碍。据史料记载,道光皇帝改革时,针对送礼送权现象发布禁令,想通过整顿吏治改善财政。但却遭到所有官员的强烈反对,道光皇帝被迫收回了召令,向诸位大臣检讨自己的做法。
之后,改革受挫的道光皇帝,开始以身作则,自己日常生活变得节俭起来,想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改变这种腐败的风气。在他平常的生活中他降低了宫内的日常开销,笔墨纸砚都是和普通百姓用的一模一样,衣服也是很久更换一次,破了就缝补起来继续穿。这样的做法使得诸位大臣和后宫妃子仆人们纷纷仿效,节俭之风也因此开始兴盛起来。
看到朝廷上下大家都变得节俭起来,道光皇帝很是欣悦,觉得自己治理有方。但是,这样的方法并没有给国库留下什么银两,还是有小人用着极为龌龊的手段搜刮朝廷的银两,比如说:朝廷的内务府。内务府在朝廷主要负责管理皇宫日常事务,皇帝每天的开销都全权交与他们管理,他们每日的生财之道便是从各种生活花费中吃取回扣。
在道光皇帝把开销减免了一半时,他们的内心对皇帝很是抱怨。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他们的财路,回扣变少他们就从账本中大做文章。例如:皇帝今日衣服破洞,命令人缝补打补丁,一个补丁一千两白银。皇帝发现后,开始责问内务府,内务府给出的解释则是:补丁都是用上好的布料缝补而成,自然花费多一些。
所以,道光皇帝的崇尚节俭和大臣们的刻意仿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什么,腐败的社会风气愈发严重,他们的节俭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刻意的表演。于是,道光皇帝和大臣们的“节俭”,成了一场活生生的闹剧,整个剧情中,只有皇帝在卖力的做动作,其他人只是陪客和观众罢了。所以,道光皇帝一生的愿望也就沉浸在这样的美梦中久久不能实现。
道光性格懦弱,能力有限,守成有余,处变玩儿完。但是,他几十年白菜面却没有白喝:“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官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最终,美好的愿望只能被活生生的吞噬掉。
参考资料: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御制声色货利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