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之盟后,刘备关羽应该清醒认识到孙刘联盟名存实亡,以关羽的三万兵力,荆州就应该以防御为主。即使魏吴联合来攻抵挡不住,也能保存有生力量退往成都。但关羽后来的北伐却迟迟不收手,直接导致整个军团被团灭。在处理荆州问题上,刘备的做法很迷茫,如果他还需要孙刘联盟,就应该忠实履行隆中对的战略设计结好孙权,然而他并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关羽一味的开衅交恶于东吴,这无疑是一个外交败笔。
如果刘备打算背弃这个联盟走另一条路子,那就应该想东吴图谋荆州一样,对外麻痹交好对方,对内则严密设计。等到合适的机会来临,就可以吞并东吴增强实力,再跟曹操争锋,然而刘备他也没有。反而有过这种企图,却被东吴上下所察觉刺激其先发制人导致自己一蹶不振。一方面披着联盟的外衣不断欺骗摆弄盟友在作死的边缘不断试探,另一方面又没有对应的预案来应对东吴可能做出的应激反应,刘备不败何如?
荆州丢失以后,荆州派和益州派矛盾放大。荆州派失去了根基,却仍旧把持益州上层,势必更加侵占益州派的利益,多少年以来益州土著的诉求一直是对本土事务寻求自主。刘焉刘章平衡不了与益州本土的关系,势必失败,刘备吸取这个教训。入主益州时荆州派大肆侵占益州土地钱粮人口,本就与他的基本政治相悖。但是刘备要靠荆州人支持,所以不能明面上反对。
刘备想要孙权吐出荆州,但是不打一仗就不可能达到。刘备没有全力打这一仗,为什么?刘备需要孙权让步,又不想破坏将来可能存在的联合抗曹。夷陵这一仗,刘备带的大部分是荆州出身的。刘备的计划是两军相持、孙权让步、重签协议,这样更符合刘备的意图。夷陵战争是一次政治斗争的延续,就本身目的来讲刘备志也不在伐灭东吴,甚至都没有想过全占荆州。
江陵可以给孙权,东三郡也可以给孙权,但是孙权一定要吐一部分荆州,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就行。这样刘备回去就能平息内部矛盾。同孙权也可以探讨接下来的战略合作。但是刘备时期一直的一个问题,就是他没有什么像样的外交人才,整个刘备时期外交惨不忍睹。我记得邓芝出使东吴时,让孙权感叹蜀国终于有一个像样的外交使臣,可见以前的外交有多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