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是王氏书法的嫡系传人,他既能严守家法,虔诚地继承王氏书法的传统,又能继往开来,下传虞世南、陆柬之等人,开启了唐代书法的新风。他的楷书方圆互参,骨力内蕴,结构茂密,体态闲雅,多存晋人法度他被公认为承上启下的大书家,那么他是如何继承王氏笔墨的呢?
下面我们从王羲之《兰亭序》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横画起笔,露锋以尖直接入纸,下例均在“一”、”友“字有体现!单点作为首笔或末笔时,也通常用俯势,笔毫入纸后向右下稍顿提起;也有取仰势的情况,起笔与横划类似。
说智永《千字文》呢,作为入门学习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
就是”书写性“,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字数居多,那这个“书写性”,那它到底是说的什么?请往下看!
书法应反映书家的生活状态,即书写生活化。如古人书状,展纸磨墨,自右至左,上下顺畅,腕、掌、指依笔势而为,上则舒,中则畅,下则局,唯纸不变。书写过程中常使手动,纸的位置则相对固定,在符合生理特点前提下,充分运腕,方能做到蔡伯喈“起不孤,伏不寡”之境,如此点画形态自然生成,结构自然生成,墨色自然生成,章法亦自然生成,此所谓“书写性”是也!
笔法是最难以掌握的技术,又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智永《真草书千字文》的笔法如此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气象万千,如何求得该帖用笔之真谛、把握永师笔法之真传?
系统、扎实而长期不间断的笔法训练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临摹则是笔法训练的不二法门。
从竖弯钩的笔画来看《兰亭序》、《千字文》中的竖弯钩兼有尖收和钝收二种写法,其中尖收写法为典型笔法,钝收写法为辅助笔法。
对于临帖笔者一直颇为重视,但反思以往的临帖实践,看上去写得倒是蛮象,细究写的多是笔形,而不是笔法,总觉得既然是临帖,就应该临得象、不走样,尽可能与原帖一模一样。其实,这是临帖的一个误区,看看名家临写经典碑帖的墨迹,我们方知临摹并不简单,临帖之道重在临写笔法,并非照葫芦画瓢,更非复制,而是一种具有探索与发现性质的实践。譬如下文交叉起笔,选《兰亭序》“喻”、《千字文》中的“户”字,在横、竖或撇.捺联接的部位,有直伸出头的趋势,形成交叉搭笔。
临帖是为了创作,要准确判定前人笔法的特点,并在分析比较前人笔法特点的基础上自己能够消化运用于实践。
又例向外收笔,《兰亭序》和《千字文》中字的点、捺、横等笔划,在收尾处时常将笔心暴露于纸端,形成向外收笔的“残尾”。
如果只临写碑帖的外形,就很难进入创作里面,即使是在进行所谓的创作,仍然是临归临、创归创,形成临帖与创作两张皮。下图蟹爪钩,通常行书的竖钩只有一个转折,蟹爪钩却有二个转折,因形似蟹爪得名。蟹爪钩是《千字文》的典型笔法,随处可见、触目皆是。《兰亭序》中有所收敛,亦有二处典型蟹爪钩笔法复现。
经验告诉我们:笔法是打通连接临帖与创作之间通道的桥梁和纽带,没有捷径,无法投机取巧。扫帚钩,扫帚钩是在竖划的尾端直接向左下方扫出,以形似扫帚得名。扫帚钩用撇笔代替了钩笔,字迹因而显得沉雄厚重,富于变化,是《兰亭序》、《千字文》的书者在揩、行书竖钩笔法上的一大创造。
前人对智永书《千字文》评价极高。如清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曾说:“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清代冯班《钝吟书要》则说:“今日刻本《黄庭》(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多不是,但惜不见原本,字画俯仰处甚遒,翻之多失,与永师《千文》看方得。”在这里,冯班指出了学习智永书《千字文》的必要性。
直到今天,王羲之的真迹犹如“龙腾”,一无所存,要想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中去探求他的书法妙谛已无可能。《黄庭经》一类名帖翻刻本离真迹太远,全无王氏风骨神韵。因而,从智永书《千字文》中寻求王氏笔法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千字文》是智永中期的作品,轻松自然,无雕饰之意,但笔法精炼、神情爽利。作为初学范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