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说史原创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时代,就是战国时代,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有一群特殊的人,这群人就是手无寸铁,但又可挡千军万马的纵横家,靠着敏捷的思维,天衣无缝的言辞,这群人又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纵横家,说白了,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外交家。
纵横大家,横空出世。
纵横家出现在初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这是由于中国历史的大环境决定的,当时的中国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世界关系图,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也成就了这么一批人,他们总是以布衣之身廷说诸侯,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百万雄师,以纵横之术解决不测之危。
战国时期,秦国的强大可以说到处都充斥着山东士子的身影,没有山东士子的贡献,可以说秦国会在战国初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更别说后面的崛起和统一六国了,其实,秦国在强大的路上,很多次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每次使秦国化险为夷的就是秦国历代主外交的丞相。
一文一武,秦国支柱。
张仪在秦国的外交上可以说是功劳大于天,但是促秦成帝业的却不是张仪,而是范雎,范雎此人极其厉害,无论智谋还是忍耐,都让常人为之惊叹,杀人于无形,借刀诛杀战神白起,他只靠九个字,那么促秦成帝业的纵横家范雎得到善终了?其实没有,他死的很惨!
范雎和白起,一文一武,其实是当时秦国的两大支柱,范雎的“远交近攻”政策为秦国指明了统一六国前的基本国策,而白起被誉为战神,有效的消灭了六国的有生力量,梁启超先生考证,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人数在200万左右,白起一人消灭了100万,可见秦国这两个支柱是多么令六国畏惧的人物。
范雎捣鬼,赵国得救。
但是,这两个人却不同心,尤其是范雎此人患得患失,长平之战秦惠文王用范雎的反间计使赵王把主将由廉颇换成了赵括,然后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余万降卒,这时候本该趁胜打铁,一举灭了赵国,当白起磨刀霍霍想着成就灭国大战的伟业时,后方却传来了秦王撤兵的命令,百思不得其解的白起还是听从王命回了咸阳。
回到咸阳的白起,得知了撤退的王命其实是范雎在捣鬼,大骂范雎是老匹夫,两人随即结下深仇,原来赵国贿赂了范雎,范雎怕白起灭国之后,自己的丞相之位不保,就从士兵已经疲惫为由建议秦王先退兵休整,秦王信以为真,从此之后,秦国其实已经再无战神白起了。
九字真言,白起自刎。
后来,秦惠文王派白起再去攻打赵国,白起以病为托词不愿再出兵,因为他知道进攻赵国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秦王就派王齕去攻打赵国,结果大败而归,随着秦国对外战争越来越不利,秦惠文王大怒,说,秦国再无武安君爵位,士兵白起即刻动身,上阵杀敌!
违反不了王命,白起缓慢的上路了,秦惠文王说就召来范雎,询问上次去劝说白起,当时白起的表现,范雎沉思了一会,对秦王说到,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就是范雎这不动声色的九个字,让秦王对白起动了杀心,随即命令士兵给白起送去了一把剑,白起看到剑之后,就明白了亲王的意思,白起自刎。
得意忘形,范雎末路。
范雎的这九个字,可谓是一把无形而锋利的剑,直接借秦王诛杀了对其丞相之位威胁最大的人物,可见其智谋是多么的厉害,那么这九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范雎没有对秦王明说,但是却引导秦王忌惮了这位百战百胜的老将军,为了以绝后患,秦王只能要了白起的命。
范雎后来如何了呢,其实他犯了致命的两个错误,自己举荐的两个恩人郑安平和王稽都出现了问题,郑安平率军攻打赵国,结果被团团围住,然后率领秦军两万与人,投降赵国,王稽做了河东郡守之后,勾结诸侯,后来又犯了大罪,这两人不仅终结了范雎的仕途,还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子,直接插入范雎的心脏。
不得善终,范雎连坐。
司马迁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载,虽然秦国的律法有言,被举荐之人如有问题,举荐人需要连坐,郑安平投降之后,秦王念及范雎大功,免了其连坐之罪,王稽犯了罪之后,范雎再也逃脱不了干系,和秦王一番谈话之后,范雎举荐蔡泽做了秦国丞相之后,自己辞官,然后病死,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林剑鸣先生在《秦史稿》中说,据云梦秦简《编年纪》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这个张禄就是范雎,范雎在魏国差点身死,化名成张禄进入秦国,所以范雎在秦国又叫做张禄,由此可见,范雎根本不是司马迁记载中病死的。
飞鱼评说:
纵横之士,智谋过人,尽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免欺诈他人,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一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但是纵横家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们过分的依赖外力来强大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强大其实最根本的不是靠外力的结盟,是在于政治的革新,经济的发展,军事的强大,而这些全是内因。
杀人于无形,借刀诛杀战神白起,范雎只用了九个字,促秦成帝业的纵横家范雎,得到善终了?其实没有,他死的也很惨,您对一代纵横大家范雎,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战国策》、《秦史稿》、《编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