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在汉代时只有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元宵节时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时,灯节更加丰富多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句,描写的就是当时元宵灯节的情景。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时,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虽然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在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有趣的项目,例如: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关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她们两片薄板做成船的形状,套系在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才会转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