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愈,很多人对于他文学方面的成就倾慕不已,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领文坛风骚。然而,他在为官方面也让人敬佩,曾经谏迎佛骨,写下了《论佛骨表》。
所谓迎佛骨,就是唐朝的一项风俗。当释迦牟尼圆寂之后,遗体火化为舍利,印度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将这些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送往各地供养,中国分了十九份,其中有一份就放置在宝鸡的法门寺。到了唐朝的时候,逐渐形成了一件风俗,那就是每隔30年,将佛骨从法门寺迎奉到京师,供奉一段时间后,再送回法门寺。
唐朝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本来这只是一项礼佛活动,可是声势越来越大,花费的费用不计其数,百姓也陷入狂热境地。所以在唐宪宗时期,韩愈才出语惊人,力谏迎佛骨。其实,迎佛骨做得最大声势的,还是唐懿宗时期。
为了迎佛骨,唐懿宗足足准备两年,从长安到法门寺两百里路,一直车马轰鸣,锣鼓喧天,昼夜不息。至于说礼佛的各种珍稀宝物,更是准备了不计其数。只不过佛骨刚被迎入长安,唐懿宗就驾崩了,当时有人评论“佛骨才入于应门,龙已泣于苍野”。直到他儿子唐僖宗时,才将佛骨又恭送回法门寺。
这也是唐朝最后一次迎送佛骨,自从之后,唐朝走向衰落。五代十国拉开序幕后,再也无人理会这个传统,法门寺也开始没落。尤其是是在明清时期,国家的京师位置改变,重心转移,更让法门寺门可罗雀。更为要命的是,在明朝隆庆三年和清朝顺治十一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两次地震,法门寺也在浩劫之中,两毁两修,地面建筑已不复当年的原貌。
其实,唐朝历代皇帝,将迎奉佛骨准备的珍宝,都藏于地宫之中。明清时期的两次地震,其实都让地宫暴露,当时修缮的工匠均已看见了里面的珍宝,只不过因为对佛教的虔诚,无人敢去染指。民国时修缮法门寺,同样有匠人看到了里面的宝藏,但相关的人员严守秘密,确保了无数珍宝没有在日寇入侵和军阀混战中遗失。
直到1987年,重修法门寺时,大量的珍宝重见天日。此时国家日新月异,再也没有危险,除了舍利和盛放舍利的八重宝函、铜浮屠外,还有一件锡杖特别引人注意。
那就是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说是锡杖,其实是用金银打造的。它高近197厘米,重达2390克,使用黄金2两,使用白银58两,刚出土时就金光闪烁,熠熠生辉,惊艳了世界。小珏之所以了解这么详细,因为锡杖之上刻着铭文:
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
咸通就是唐懿宗的年号,咸通十四年即公元873年,这也就是唐懿宗那次盛迎佛骨的时间,锡杖的出土,也证明了史书记载的正确性。当时是迎佛骨的高潮时期,在地宫之中出土了三件锡杖,这一件是制作最为精美的,同时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等级最高的,被誉为锡杖之王。
这么锡杖,如果在唐朝之后那些战乱年代出土,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也许就见不到这件珍贵文物了。多亏了当地百姓、工匠、官员的自觉之心,才让这件国宝得以流传。直到现在,繁荣富强的祖国,才有能力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