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创下了许多“帝王记录”,诸如年龄、执政时间等,但最让人不能认同是——产量最多的诗人。据统计,乾隆帝一生共作诗41863首,几乎和《全唐诗》持平。如果进行量化,乾隆寿命是89岁,除掉童年,他可以写诗的时间以三万天计,每两天就要写三首诗,按照这个来算,世界第一,他是当之无愧的。
乾隆帝是清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修养最高的帝王之一,不能说他是一位文学家,至少在国学上也是有很高造诣的。史料记载乾隆“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灵感来时,有时一天便可写上十几首诗。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游览昆明湖,乾隆不到一小时就写了8首诗,这种创作速度,古今罕见。
不过也有人说,乾隆所写的四万多首诗完全是凑出来的,而且不少是大臣代为捉刀,最终编纂成《御制诗集》。但不管怎么说,读过乾隆的御制诗后,都会发现绝大多数质量都不高,甚至有些读起来让人觉得可笑。艺术作品的质与量是不成正比的,由于每天都要写诗,因此有人说乾隆帝的诗其实就是“分行的日记”,随手记心情、记风景、记事件而已。
皇帝喜欢写诗,大臣也就喜欢附和。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和大臣游园,诗兴大发,便顺口吟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刚刚吟到这里,乾隆帝尴尬了,思路突然卡壳,幸好刘墉陪侍左右,发现了皇上的难堪,赶紧上前补上一句:“飞入草丛都不见”,这样,一首御制诗便完成了。
乾隆的精力十分充沛,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他都会写诗,有时为了押韵对称,任意增词减字,创作出了不少中国诗歌史上最让人难懂也最没有诗味的大作。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写了这么一首诗,满朝大臣看后面面相觑,这些两榜进士出身、饱读诗书的无不汗颜。其诗曰:
阁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这首诗的前两句大臣们大致还能猜出个十之八九,意思是说:在出巡途中,内阁每天都会送上奏报,向皇上报告国家大事,今天的报告上就说京城下了二寸的雨。不过,这后两句要是不看乾隆帝自己的注释,那即便是孔夫子再生,也不能读懂。后两句的意思是:过了几小时,河北地方官又报告,说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京城报的是十八日的事情,看来当时他们还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势更加喜入啊!
类似这样的诗歌乾隆不知写了多少,零零总总给他归纳一下,四万多首诗中最少也有三万多首。这么说吧,乾隆帝的御制诗中,勉强能上得了台面的不会超过五百首。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乾隆就没有佳作。例子也是有的,他也曾写过一些情真意切,让人读来潸然泪下的作品,这些诗大多都围绕一个主题,即“悼亡”。比如以下这首便是代表作: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摘自《御制诗二集》)
乾隆这首诗是为了悼亡他死去的妻子,即富察皇后。其意是在梦中,妻子说她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的很好,让乾隆不要挂念和惦记。并嘱咐乾隆要用心照顾太后和众多皇子。乾隆醒来后,已经泪透枕巾,只听见风吹帷幔的声音,衬托出子夜宫殿的寂寞和悲凉。
这首诗是乾隆的诗歌中最哀婉动人、情真意切的,其性质不输苏东波那首纪念亡妻的悼亡诗。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首中也反映出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同样和平常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家事。其实,不管是诗歌还是文章,只有出自内心的情感才能让人动容,根本无需华丽的辞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