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庞炳勋,是抗日期间投敌最高级别将领:
堂堂统帅7万大军的24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1943年5月,在65岁时宣布投日。全国哗然。
其戎马一生,最终落了个晚节不保。
他为啥会走向此路?
庞炳勋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什么样的心理阴影?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陆军上将的前传。
(庞炳勋)
1.少年庞炳勋,一支草根的奋斗史
谁也不是一出生就是汉奸。
庞炳勋,1879年10月出生时,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河北小农之后。
他的父亲也不是汉奸,是河北新河县南阳村一个教书的秀才。
所谓薄田几亩,苦苦耕读,挣扎着在晚清义和团时代,一家六口人能养家糊口就行了。如果读书能有幸奔个前程,就是小农之家最大的梦想。
在农村,一般有个无奈的现象:长子读书的不多。
为家庭生计活,长子付出得要多,牺牲了读书的机会。
庞炳勋就是长子。
(配图。与文中人物无关)
但他老爹有主见,供应他读书到22岁。托人找关系,还把他送到了保定教会学堂。
后来义和团起义、袁世凯募军,·青年有志的庞,立志投笔从戎。
1901年,当北洋六镇(晚清军制单位,一个镇相当于一个师)的招兵简章在河北直隶一出,庞同学就报名了,入了第三镇。
据说,他报名时,三镇已满员,他找到统领,提出宁愿自带服装口粮,也要当兵报国。
统领为其诚志感动,破例收了这个“自费兵”。
(配图。与文中人物无关)
所以从入伍当炮手,此兵即刻苦异常,“每次考核,都全连第一”。初为炮兵,不久就被选为学兵,再后来进入东北测绘学校深造。
到这里你可以看到,从小到大,庞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品学兼优者,否则,一个从农家出来的草根,一路顺风通过军校考到“高校”深造,没有天资和勤奋,谁也不会轻易做到。
虽然他后来投敌当了中国最大的汉奸将军,但前提是他首先是个将军。对日本来说,当上将军的汉奸,才真正具有汉奸的价值。
(配图。与文中人物无关)
2、30多岁方结婚,“大学生”变劳动青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晚清,也断送了庞炳勋的军旅生涯。
那一年,他跟随镇参谋官孙岳,秘密入了同盟会,革命事起,他们秘密与南方革命军联系,被人告密,他和孙岳一起被扫地出门,回了家乡。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当兵10年回家乡,他发现自己名利双无,家里更穷了。
老爹年岁已大,兄妹多未成家,见他如此而归,说罢了罢了,生逢乱世,你别给我折腾了,趁我和你妈还能干几年,赶快给我结婚生娃,兄弟姐妹还得靠你支撑这个家呢。
(配图,与文中人物无关)
就这样,30多岁的庞炳勋回归乡村劳力青年。
父母命,媒妁言,与临近的南宫县一冯氏农家女结婚,次年生子庆楚。
从此为家计奔,小本生意不断翻新,卖烧饼、贩骡马、开布纺、做粉条、卖粮食……啥能养家糊口,就干啥。
几年下来,锻炼了一肚生意经。言谈爽快、举止麻利,为人精明,见过世面,处世老练。
据说,老乡们常托他当“顶堂”,一种类似律师的角色。谁家打官司,需要到厅堂面官说理,就找个能说会道的脸面人物去“顶替”,这就是顶堂。
以其能力,换在现在和平盛世,庞或许早混上了公司老板,家业事业双丰收,有几套房几辆车不成问题。
但在那个乱世,随便他和老爹拼命折腾,要么天灾要么人祸,几年过去,依旧挣扎在温饱线上,过年依旧打饥荒。
(孙岳,1878~1928)
命运即将改变。
1916年,37岁的庞去石家庄贩粮,在火车站遇到一同栽跟头的孙岳。
孙此时在直系军阀曹锟的营中,正筹备军官教育团,见当年追随自己的老弟如此艰辛落魄,眼一热,差点落泪。
临别,孙给了他一个地址,邀他来保定当自己的副官。
从此,庞别妻离子,再赴军营。中年逆袭,戎马一生。
北洋新军配图
3、庞炳勋人生中的3个贵人
所谓人的一生必遇到几个重要的贵人,庞炳勋一生最重要的3个人就是孙岳、冯玉祥和**。
孙岳给了他二次进军营的门票,冯玉祥给了他国民军的希望,**给了他安心带兵的粮饷。
从入直系开始,伴随着10多年的军阀混战,这个老兵就身似乱世浮萍,40年前为家庭生计奔,40岁后为军队粮饷愁。
(配图,与文中人物无关)
国弱积弊,大厦将倾,京城变幻大王旗,军阀倒戈求自保,民不聊生中,谈坚守信仰和旗帜,远不如一碗刀削面来得实惠。
多年后,他在总结自己的军旅生涯时说,“年年当杂牌,天天孤哀子,不求向上爬,但愿不饿死”。
1922年直奉战争中,被张作霖的部队炸伤了一条腿,在倒下那一刻,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视为心腹的老乡勤务兵,竟然弃自己而去。而最终被河南兵杨德清背了回来。
那个老乡叫宋宣科,他腿医好后,找到宋,对他说:
“如果不是杨德清把我背回来,我早就没命了。知道吗?临阵逃脱要枪毙的……我念你是我老乡,给你一些路费你回去吧。”
(庞炳勋)
此战,他落下了一只瘸腿,也使人生观变为跛行。
他不再相信任何人,血的教训告诉他:人,自己认为可靠的人,往往最不可靠;而那些不可靠的人,却可以靠得住。
有了这些经历,他可以把昔日首领曹锟在北京赶下台,可以明投暗反吴佩孚,可以拿了唐生智的20万军饷再给他一刀,可以走投无路时求助老对头张学良。
节操碎一地。
识时务者,俊杰乎?
(配图,与文中人物无关)
4、投蒋的代价
但老狐狸也不是一无是处。
1930年,西北首领冯玉祥被阎锡山困山西。群龙无首,庞代表西北军赴山西见阎,凭三寸不烂之舌分析时局利弊,促阎联冯讨蒋,开启中原大战。
冯从此对庞信任有加。
按说,在孙岳病逝后,庞应该紧紧靠住冯,在西北中做实做大。但你怎么也想不到,他最后竟然反起了冯。
(配图,与文中人物无关)
1933年6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积极抗日御侮。
为“攘外必先安内”,国民政府想要瓦解同盟军。他们暗地通联庞炳勋,许他以察哈省主席,令他去攻打抗日同盟军。
庞对这个全省最高行政长官很在意,自己打仗多年了,一直没有自己的地盘。遂从蒋,任察省“剿匪”总司令一职。
华北日寇,全民御敌,正值抗日救国激昂时刻,庞逆潮流而定,讨伐自己的长官冯玉祥,别说老百姓不理解,就连庞身边的诸军,也不同意。
庞笑说,我们不打冯,“中央”还会派别人去打,别人是不会客气的。我们打,是自己人“假打”,“做做样子”。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打假打,无人知。只有庞自己清楚。他的“存在”哲学,谁也摸不透。
(冯玉祥,1882—1948)
冯获悉后,亲自给庞写信,叙袍泽之情,明抗日大计。
但庞执迷不悟,回函竟劝冯取消抗日同盟军。
最后,冯自己也偃旗息鼓,向蒋妥协,抗日大计,就此作罢。
失去了冯棋,庞立时无用,最后,蒋只给了他一个察哈省的政府委员一职。
从此,庞对蒋马首是瞻,进入国民政府监察委,同时晋升陆军中将。(未完待续)
=================
文献参考:
新河县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庞炳勋史料》(199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