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也称胡须,泛指生长于男性上唇、下巴、面颊、两腮或脖子的毛发。青春期后的男性一般都会长胡子,这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结果。
古代中国男子对胡子可谓重视,而且将胡子分的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因此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称呼。
古人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古训,对胡子极其重视。
秦汉时期人们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则流行染胡子,“好染髭须事后生”。民国时期张勋复辟后康有为希望当首揆(首席内阁大学士),张勋向宣统请示的时候,瑾太妃以为不可,并说本朝从未有过没胡子的宰相。康的胡子本来稀疏,又因化装入京时给刮掉了。康有为得知因为胡子影响前途时,忙从药店买来生须水,一小时抹上两三次,并时时揽镜自照,不啻于农夫之望禾苗也。可见胡子的重要性。
胡须是男子表现气概和威严的一种标志,也是男性的重要性特征之一。据说生殖机能越旺盛、胡须生长就越快。一个男人脸上不长胡子一定会被人笑话。
历史上除了南朝时期一些贵族子弟出现刮胡子现象外:“无不熏衣剃面”,基本上对自己的胡子百般爱惜。当然出家人也是不留胡子的,出家人不留胡子则是“远离烦恼,究竟寂灭”,但也不尽然,很多和尚还是留胡子的。
直到民国时期中国男子都还保留着蓄须的习惯。此后西风渐进,不留胡子成为卫生,文明的一种象征。比如18世纪初的俄国彼得大帝改革时就把剃掉贵族们的大胡子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当然也不能排除剃须刀、刀片厂家的商业营销。
不留胡子的风气所至,甚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青年留胡子都是“二流子”的象征。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