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明朝就像一辆停不住的奔向悬崖的马车,所有的箭头都指向了深渊,暗无天日。这些全都不是崇祯帝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几个世纪积累下来的后果,谁也改变不了,而恰恰相反,可能就是因为他的垂死挣扎才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可以看出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朝代更替是平常之事。
当时的问题不在于皇帝的昏庸,奸臣的多少,还有天灾,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大明朝的精神支柱已经崩溃。就算有许多人后来想反清复明也是不可能的。
明朝最为重视的是纲常礼教。农民皇帝朱元璋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本身十分精明,他发明了八股文,他的目的是用儒家的君臣之说来维持社会秩序,来保住自己打下的江山。不过,后来他又大兴文字狱,使许多人敢怒而不敢言,写的某个字都可以成为被砍头的理由。
明朝的文字狱强烈地打击了文化,及教育。也是他自己当了皇帝后的自尊心在作怪,他不想看见自己的黑历史,也不愿提到自己当过和尚这一事,但他不知,这是他当皇帝的基石,没有了基石,又怎么会取得成功,当上帝王之位,名垂青古,虽然他死后,明朝再宣扬他的德行,但始终掩盖不了他的行为。
儒教在明朝的价值被发挥到了最大,孔子被所有人当成为一种潮流与时尚。读书人要想考取功名就必须要死背四书五经,乡村在指定日期都要听德高望重的老人宣讲圣道教义,这个朝代的读书人很善于引经据典,可是没有几个朝代像明朝一样,后期整个社会人们的精神极度衰落,道德空前滑坡,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之中。
纲常礼教的约束作用因为明朝的极力宣扬而尽乎透支,就是读书人已经把书读死了,这还是简单地说 ,当时的情况更加的危险和严重。连着带动了经济及一系列人民生存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使朝廷陷入瘫痪。
某年,即崇祯帝即位的第二年,远离京城的陕西闹了一场很大的饥荒,街上都是饥肠漉漉的人们,甚至有人易子而食,死人相籍而枕,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又不管不顾,实在没办法,只好在有一天揭竿而起,爆发了明末的农民起义。之后的起义相继爆发。
而闯王李自成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他的起义故事历来被人们所传颂,后来,有人说他隐居了,有人说他被多尔衮杀了,有人说他失踪了,总之。各种说法不一,各种版本都有,但达成共识的是他从小确实有学了武艺,成绩还不错,还曾被老师所夸奖,也为他后来的勇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至于为什么丢守了北京城,原因众说纷纭,只知道这位历史名将没有称帝。
具体没有称帝的原因是个谜,有人说是红颜祸水,因而属下反叛,又有说其他的,但其中厉害的人物还要属一个人,他扶助了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但后来又归属清兵。大家应该都看过鹿鼎记。他就是其中的云南王吴三桂,说他是奸臣吧,也不全是,反正人都有两面,他应该也是。
吴三桂早早就看出了明朝的颓势,在做选择时,一直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最后还是皇帝使计才把吴三桂给绊倒,可以说他也是一块硬石头,李自成虽然打仗有勇有谋,可说到论权谋,他还真的是比不过狡猾的吴三桂呀,不然,在清朝,他也不会成为三大祸害之一,让人头疼的存在了,他也是我国有名的一位人物。不过,名声不太好,没有那么受大家欢迎,人们喜欢的一般是历史英雄,像岳飞等等。
而李自成掌控人心的段数也非常高,他在荥阳大会上,大家军心不稳之际,李自成站起来鼓舞大家说,一个兵士如果肯拼命,也能奋战敌军,而我们有着十万的大军,那狗朝廷能拿我们怎样,他鼓舞人心的一番话,让闯王高迎祥对他赞叹不已,之后,还很同意他的谋略与才能。
而大家也都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用他的计谋打下了凤阳,把明朝的重要地方都烧了,大家都心情激动,也震动了明王朝朝廷,皇帝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又气又急,恨得农民军牙痒痒。
话说回来,而朝廷这一边呢,崇祯皇帝一边忙着镇压农民起义,一边要对付外敌,真是焦头烂额。头疼不已。
后来,由于他勇敢善战,勇当先锋,又在战场上很有谋略,就被人们称为闯将。之后,他在各路起义军中突显出自己的军事才能。闯王死后,李自成带领留下的队伍杀了出来,起义军失去了主帅,都很心情沉痛,是李自成鼓舞了士气,也可以说是趁虚而入,直插军心,让众人很信服,而甘心给他效力。
由于起义军首领之间不团结,不能共同协起手来作战,多次被政府军各个击破,后来经过惨烈的几次战役,他到了陕西的某个山区,藏起来了,寻到一个最佳的隐避位置。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在这期间,他挑灯夜读,天天研读兵书,这为他后来的几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他最后终究没有称帝,这其中也经历了一些事件。
其中几经曲折先不说,在李自成称帝后第二天就率领军队撤往陕西去了。李自成离开北京后。多尔衮带领清兵,开进北京城,从那个时候起,清朝就开始在中国建立统治。开始了新一轮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