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各级政府官员往往都很有干劲,体现的都是清明,相互之间分工合作,权力分散,但是慢慢的,就像一个放久的苹果,一点一点的走向了腐败。因为那时候权利已经被集中到某些家族或者集体手里,官员之间关系变得复杂,百姓就会变得民不聊生,可以这么理解,这就是天道在更替朝代,历史的发展也就是天道在不断的重复着开始到毁灭的过程。
崇祯皇帝对然不是那种昏君,但是他却没有治国的才能,他不懂得怎么样去管理自己的军队,不懂得怎么样去治理自己的群臣,更没有攘外必先安内这样的决策。
于是,在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攻破京师,逼得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至此大明宣告灭亡,大明政权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宗室及遗留大臣多辗转向南走。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大体据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张献忠于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权则据四川一带,清朝政权则据有山海关外的现今东北地区,且控制蒙古诸部落,而明朝的残余势力则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南明从崇祯自缢,弘光皇帝登基,再到永历皇帝在云南被吴三桂杀害,先后经历了4位皇帝,一位监国,但也只是支撑了17年。
但是南明并没有吸取多方的教训,没能团结一致,对抗外敌,反而将明末朝廷传统的“内斗”发扬光大了,整个朝廷之间斗争仍然不息甚至于互相都要将对方至于死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南明这么乱?万历又在做什么?
原来是在大明灭亡以后,万历的儿子和孙子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争夺皇位,而最终能够成为南明第一任皇帝的是万历的孙子弘光,遗憾的是,弘光登基执政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清兵便攻破了南京城,当时弘光成立的政权,外表上看起来他的实力也是非常的强悍,看起来如当初南宋的时候,甚至比当初的南宋还要强一点。但是这个小朝廷的所有官僚,几乎都没有任何积极的作为。就连收复北方这样的进取心都没有,他们完全希望满清和李自成双方继续战斗,以满足自己在当然地区腐朽的继续生活下去。可以想象这样的荒唐政府,只能让满清在统一中国的速度上加快马鞭。第二年弘光被处死。
弘光皇帝叫做朱由崧,其父亲叫做福王朱常洵,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庸之人,因为朱常洵是万历最喜爱的儿子,于是万历赏赐给他大量的金银珠宝,还将富得流油的洛阳赐予他当藩地,
当时的福王政权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谋求与清军连合,一起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然而朱常洵坐拥万贯家财,却是极其吝啬,李自成起义军都快打进洛阳了,可朱常洵却因不愿意犒赏将士们,结果洛阳城被攻破,朱常洵没能逃走,被抓后便被杀了,据传,他的尸体还被李自成扔进锅中,和一只鹿一块被煮了,还起了个名字叫做“福鹿汤”。
朱常洵遇害,但是他的儿子朱由崧却侥幸逃脱了,后来到了南方,因为没有了父亲,生活也是非常的艰辛,大明灭亡后因为崇祯之前的一意孤行,不肯让太子南下,结果崇祯一家几乎被一锅端了。
而朱由崧变成了为第一继承人,但是在拥立谁继承皇位这个问题上便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人,他是万历的侄子,叫朱常淓,当时以史可法为代表的东林党和在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党的大臣们坚决反对拥立朱由崧为皇帝,因为之前东林党就厌恶福王朱常洵,说他是个蠢人,同样他们也认为他的儿子朱由崧也好不到哪里去。并且还指出了他有“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个不可立的理由,虽然在正常逻辑上朱由崧的第一继承人是合理合法的,但是由于这些大臣的反对,加上东林党这一派的势力比较大,所以其他朝臣说不出什么,随后东林党推举了潞王朱常淓,老潞王是明神宗的胞弟,第二代潞王是明神宗的侄子,是崇祯皇帝的叔父,而福王朱由崧是崇祯皇帝的堂兄,所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拥立福王最合适。
当时南明权臣史可法却为此感到为难,虽然潞王朱常淓很贤明,可他只是万历的侄儿,在次序上离着远。万历儿子、孙子都在,可轮不上让侄儿当皇帝。
于是南明又陷入了内斗中,后来史可法和当时有兵权的凤阳总督马世英商量并最终达成了协议,坚决不让朱由崧称为皇帝,并提出折中方案,就是让万历另一个儿子,也就是桂王朱常瀛,可是桂王远在广西,就算快马加鞭赶来南京,估计南京都被满清破了城。
但是没有想到这个马士英在最关键的时候,居然推翻了与他之前达成的协议。反而拥戴朱由崧为皇帝,这简直就是对史可法严重的侮辱与打击。
结果史可法不仅得罪了朱由崧,马士英等人也让天下的读书人感到难过。直到最后就不得不承认朱由崧监国乃至于成为皇帝。
再后来,史可法被马世英排挤,去了扬州守城,不久城破身死。而在弘光元年,清兵南下,南京城不久便告破,弘光这次却没能像上次那么幸运,他逃亡芜湖后被清兵抓到,后押到北京,第二年便被处死,享年40岁。
我们可以看到在崇祯皇帝死后,南明政权在面对满清铁骑的时候。依然在搞内斗,整个朝廷之间斗争仍然不息甚至于互相都要将对方至于死地。虽然说史可法等人是一个忠诚,但是他的能力毕竟有限,并不是一个人能够立狂澜于不倒之人。再加上有马士英等小人在朝廷中左右国家的政局,这样南明小朝廷她的命运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