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有一个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标签:相貌最难看的皇帝之一,甚至在很多人眼中,这个“这一”也不存在。他虽然以长相奇丑著称,却成为一个中华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问题来了:此人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荣登九五之尊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朱元璋善于识人、用人。
概而言之,朱元璋始终都注意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使用各方面的人才。他不但从袍泽故旧中,而且从陌生疏远之人中,甚至从敌人中选用人才,他不但重用普儒,而且注意选拔中青年;他不但重用南人,而且重视选用北人和少数民族。可以说,朱元璋虽然长得丑,却是最善于用人的皇帝之一,这个本领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可以说是出类拔萃。
一、朱元璋用人不避亲疏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的淮西旧臣始终都是中坚力量,经过长期战争的锻炼,确实从中涌现了一批文武奇才。因此,明初的绝大部分公侯及朝廷重要官员都是淮西人。
对此,朱元璋并不避私亲之嫌,但也不象李善长、胡惟庸等死抱住淮西集团不放。朱元璋比他们要高出一筹,因为他要做全国人的皇帝,而不是要做淮西人的首领。
自渡江之后,朱元璋非常注意从新人和敌对营垒中招收才俊,甚至“得元朝官吏尽用之”。例如徐寿辉旧将黄彬、陈友谅,江西行省左丞胡廷瑞和部将傅友德、丁普郎,张士诚中书左丞梅思祖,元朝都元帅康茂才、朱亮祖等,后来都成了朱元璋的优秀将领,被封为国公列侯。
朱元璋所礼遇的儒士多数都曾仕元,如刘基、宋濂、秦从龙等都作过元朝的官吏,后来都成了朱元璋的股肱之臣。元朝遣使臣礼部尚书张招昶降朱元璋,朱元璋高兴地说:“元朝送一大贤人与我。”于是他费尽心机收为己用,只是后来发现他“身在江南,心思塞北”,且私书通元主,才十分惋惜地把他杀掉。
另如王保保是元朝统帅,大都失陷后的元王朝全赖此人才得以在塞北苟延残喘。朱元璋数遣使招降,均被拒绝。王保保病逝后,朱元璋深表遗憾地说:“吾不能臣王保保,此人奇男子也!”
二、朱元璋善于处理人才之间的地域矛盾
朱元璋称帝后,在用人问题上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矛盾。
这个问题造成的原因有三:第一,朱元璋从起兵到称帝,十六年的军事活动全是在南方进行,因此建国时期从上到下的官员基本上全是南方人,第二,由于当时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北方,洪武三年之后,由科举取士,又多是南方人得中;第三,淮西旧臣排挤非淮人的小集团偏见。但是,北方地主知识分子又要设法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所以,长期以来形成了南北方的地域、乡土之见。
这一矛盾的发展,常常演成残酷的政治斗争。朱元璋要当全国人的皇帝,他必须解决这个矛盾,尤其要照顾北方人的不满情绪。朱元璋一方面通过荐举注意选拔北方人做官,以打破淮西集团的宗派体系,一方面通过办学,积极发展北方的教育事业,提高北方人的文化水平。
1397年的“南北榜”案件充分表现朱元璋直至晚年还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因为这一年会试,“中者皆南人,北士无预者”,引起北方考生强烈抗议。他们指控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南人私其乡”。朱元璋命复阅考卷,但北士仍无预者。又有人告阅卷人受刘三吾嘱托,故意复阅不及格的卷子。朱元璋大怒,杀白信蹈等考官,刘三吾因老免死戍边,状元宋粽也充了军。朱元璋亲自命题重考,中61人,全是北人。这次会试史称“南北榜”。
可以说,朱元璋制造了一起冤案,但他在政治上却获得了成功,安抚了北方地主知识分子,扩大和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三、朱元璋选拔中青,鼓励致仕
朱元璋早在称吴王时,已经用战略眼光来安排他的统治机构,注意老中青参而用之。他通过荐举选拨了许多中青年人才充实到各级官僚机构中去,还通过办国子学有计划地培训大批青年官吏。
凡入国子学的,或品官子弟,或民间俊秀,一般都在三十岁以下。三年毕业之后,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各级官吏,甚至直接充任行省布政、按察两使及四方大吏,“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
三年一次的科举,是选拔最高统治人才的途径,“卿相皆由此出,而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因此,“一时由布衣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1380年之后,朱元璋对他的将、相、公、侯及中下层官员,虽然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清洗,而新生力量却能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去,从而使他的统治仍然保持了稳定。
朱元璋对于年老体衰的官员,鼓励致仕。1380年,“命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谙救”。但对致仕的重要官员,在急需时又随时调遣,仍委以重任。比如信国公汤和致仕后,既而有倭寇上海,朱元璋又命其率兵平侨,且亲自找汤和说:“卿虽老,强为联一行。”
对于致仕者,在经济上仍享有优厚的待遇,使致仕文武官员无后顾之忧,安享天伦之乐。
四、朱元璋善于擢用少数民族人才
明王朝是在推翻了蒙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后建立起来的,能否擢用少数民族,特别是能否擢用蒙古人作官,关系到新政权是否巩固。
朱元璋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愚蠢做法。1368年,克元大都后,朱元璋又下诏指出:“蒙古人,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摆用。”故元万户元帅蒙古人纳哈出,两次被俘后仍封为海西侯,其子察罕亦封为沈阳侯。
蒙古人、色目人在朝廷有做到尚书、侍郎的,在地方有做知府、知县、临民办事的,在军队的就更多了,甚至在亲军中也有蒙古军官。比如1389年在黑龙江以南新建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和指挥同知多由蒙古将领充任。征服西南各土司后,开始时,朱元璋基本上实行少数民族的自治政策。凡土司首领来归者,“皆予以原官世袭”。“即使正印为流官,亦必以土司佐之。”
朱元璋还选土司子弟入国子学学习,从而使他们完粮纳税,服从征调。1384年,驻遗州都督马晔违背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欲尽灭诸罗,代以流官,”借故鞭挞土司首领奢香,“诸罗大怒,欲反”。在土司的强烈要求下,朱元璋杀了马晔,褒赏奢香,从而安抚了土司,使西南长期太平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