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三位君主,说实话最可怜的就是刘备,曹操刚起家就有兄弟帮助,曹家和夏侯家的大将占有曹操势力的半壁江山。孙权更幸运,江山让哥哥孙策出生入死打下来了,孙权坐享其成。
最可怜的就是刘备飘零半生,从公孙瓒手下一点点的终于从陶谦手中骗到徐州,成为封疆大吏,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被吕布所夺。之后更是作为曹操的俘虏,好不容易逃出来之后刘表可怜给了新野一个弹丸之地安身。
等到刘表死后,刘备终于翻身,占有半个荆州,之后又夺取益州有了一片基业,可惜又是好景不长,新野之战,一生积蓄被陆逊的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六十多岁的刘备再也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命呜呼。
不管如何刘备作为一代雄主,拼了一辈子打下的基业肯定要做一番布置来保住自己的基业,所以刘备在临死之前做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来确保自己的基业,但是也就是这一个人事变动为蜀国埋下了祸根。
刘备临终之时,选择诸葛亮和李严两位为托孤大臣,其中诸葛亮为丞相总理国事,而李严为尚书令,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从刘备的安排来看,诸葛亮和李严二位两权分离,互相抗衡,这样可以算是帝王的平衡政策。
刘备的托孤希望是好的,但是刘备有一点刘备没有想到,那就是李严的才能是否能够和诸葛亮抗衡,并且李严所代表的东洲派是否能够抵挡住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并且刘备的这一安排直接为蜀汉朝廷挑起了派系之争。
我们都知道明朝就是亡于党争,唐朝的“牛李党争”也直接造成唐朝的彻底衰亡。所以不管在任何时代党争绝对是国家最大的祸患,不论是哪个党派获胜,必然要对敌对党派施行打压,不管对方是否有治国才能。
等到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坐镇中枢,而李严坐镇汉中,虽说李严坐镇江州,江州是蜀国的军事重镇,李严算是和诸葛亮分庭抗礼,并且还不太服从中央调动,并且还假惺惺的像诸葛亮献媚让诸葛亮进封为王。
这应该是诸葛亮和李严的第一次政治交锋,李严的提议,被诸葛亮严词拒绝,就此之后李严和诸葛亮彻底决裂。之后在魏国曹真率兵进逼汉川,诸葛亮调李严率兵两万增加汉中的防务,让李严非常不满,以至于第二年李严就被诸葛亮弹劾贬职。
就此刘备的两位托孤大臣只剩下诸葛亮一位,诸葛亮彻底总理内外军政大权,李严为首的东洲派也因为李严的没落彻底没办法和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相抗衡。虽然诸葛亮的胜利代表着国内话语权的统一,但是也同时让东洲派有才能的人彻底没办法为国付出。
蜀国的人才本身就不如魏国和吴国,李严的才干确实也有可取之处,本来人才就比较匮乏,还要内部斗争损失一批,虽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看不出来,但是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留下来的董允、费祎等人相继离世,蜀国也就彻底没有贤良之人。
国内外只有一个姜维苦苦支撑,虽然姜维苦苦支撑但是才干还是比不上诸葛亮,并且姜维也没有诸葛亮威望,最终蜀国内有奸佞,外有强敌。最终益州本土派和被打压的东洲派等到邓艾兵临城下主动打开城门投降。
刘备去世的时候应该也没有想到自己苦心所做的平衡安排,会那么快被打破,也没有想到党争的伤害会如此巨大。笔者相信如果让刘备重新安排后事,刘备肯定不会在做如此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