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灭亡从来都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经过近300年的运行,这个庞大的大明王朝已到垂暮之年,疾弊难返,即将灭亡。明朝末期正好处在小冰河时期,这种气候下天气变异,粮食大幅减产,农民流离失所,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外有皇太极清军,内忧外患之下明朝这头已到暮年的大象终于轰然倒下。可当初清八旗军队不过六七万,其他的都是满汉军队,可谁曾想到,这满清却快速征服中原。
这跟明朝降将和降臣不无关系,这些人未满清的统一全国那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末年投降满清的将领和官员那是数不胜数,这些人不讲民族大义只讲利益。三位著名的投降满清的人物,第一位是洪承畴,第二是吴三桂,第三是孙可望。
吴三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也就是打开了山海关,从后中原对于满清来说已经无险可守,满清铁骑可以长驱直入中原大地。他对满清的功劳那可是功不可没,而且投降后为了获得新政权的提拔和赏识,他率领他的部队一路南下,最终消灭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亲自下令绞死永立皇帝父子,从此中原反清复明再也没了指望。
洪承畴他在崇祯朝崇祯对他那可是不薄,委以重职,那今天来说他可是明朝的中央领导,而且松山之战后崇祯以为他殉国了,还在北京高调祭奠他,他对得起崇祯对他的信任吗?但是他被满清俘获后马上变节,为满清南下出谋划策。而且在多尔衮已经满清的一些战将相继去世后,多尔衮被顺治直接派往平定江南的战场,让他全权指挥和节制各方军队。也正是在洪承畴的指挥下,南明最终被灭亡了。
再说最后一个孙可望,这个人后人知道的就很少了。孙可望是原来的大西军的将领后来成了南明的权臣,这人真有能力,如果他私心不那么大可能最后明清最后的结局是另一番。孙可望治理下的云南和贵州当时经济发展的特别好,所以多年来满清始终是在孙可望统治区前止步不前,孙可望是一个治理天下的能人,而李定国和刘文秀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如果这三个人能抛开私心通力合作,那么南明会开创另一片新天地。
可惜孙可望这人欲望太大,架空了永立朝廷,后期甚至想取永立皇帝而代之,最终因为不得人心最后成了丧家之犬,只带了几百人投降了满清。也正是因为他的头像,因为他是当时南明大西政权里的掌权人物,他对当时各地关隘以及布防,和山川地理相当熟悉,他投降满清后把这些重要的军事机密全部告诉了满清。而且他还写信招降南明部分将领,只是南明当时的贵州和云南防线全线瓦解,最终永立帝败走缅甸。
满清征服中原,除了明朝投降的官员和将领功不可没之外,清军战斗力是最强的。清朝这二十万人口里可以征集六、七万真正能战的战兵,而只依靠这六、七万战兵就已经是当时东方最强大的武装力量集团了。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明朝拥有最强战斗力集团——边军的核心战斗力就是看有多少少数民族战士。而原来的关宁铁骑,明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吴三桂手下已经归属了大清。所以李自成和南明的那些军队完全无法抵抗,清军所到之地所向披靡。
另外就是满清的多尔衮很会哄那些骑墙派。到了那地方该谁主政只要你投降,就给你升一级,维持原样。这对那些本来就是混日子当土皇帝的来说,安全保险再好不过了。哄那些投降过来的将,让你们去影响其他的将。
最后就是满清的战略快,决策快,出兵快。这三快决定了清兵的优势。战略的制定,从酝酿到出台,随机应变,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快速反应。这个是清军的决策层多尔衮,有头脑有实力。决策的事情根本就不拖拉。加上清兵的骑兵集团速度快的根本就不给对手喘息之机。
所以明朝末期,汉人之间矛盾激发,李自成和崇祯两败俱伤,清军趁势而下加上投降的高管效力清朝的几十万大军顺势而为的就征服了中原。不过那些投降过去的高官满大多结局不好。不知道他们到了晚年是不是后悔过当初的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