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篇分析了《论语》整书的逻辑系统不甚明了的情况。我夸下海口扬言要对它动刀子,做手术的。既然要做手术我们先了解它的病灶在哪,才好对症下药。那么我们就先说说《论语》到底是啥?
据考证《论语》既不是孔子作的,也不是孔子的某一个弟子作的。而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和其再传弟子的话语和事迹编纂而成的。成书的时间可能有几十年之久。期间某个子对“孝”有真知灼见的看法,孔门后人认为它是金句,又能代表儒家的思想,于是就把金句编了进去;某个子又对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孔门后人也认为它是金句,于是就把这金句编了进去。就这样《论语》一书越来越长,儒家的文化思想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和成熟。直到《论语》成书定型后,也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某个子认为他的话不再是金句后,《论语》基本上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面貌流传了几千年。在《论语》一书基本定型后,孔子弟子曾参似乎发现了《论语》内容散乱无章,于是做了一篇《大学》,对《论语》一书进行了提纲挈领性的概括。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也就是《大学》里的这么一段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所提及的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不都是《论语》一书提及的吗?格物致知解释的是《论语》中的学习;诚意说的是慎独;正心修身对应的是修德;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论语》中是常常被提及的。曾参这么就简单的一串,我们立马醍醐灌顶,原来《论语》心肝脾肺肾五脏健康,只是骨骼错位而已,只需动一个外科手术罢了。把《论语》按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要旨窜起来,《论语》的骨骼不就健全起来了吗?
原本半瘫的《论语》,骨骼健全后我们再看,这不就是教我们一步步怎么走向成功的教科书吗。对于游弋于职场的古代人来说不就是一部职场的修炼手册吗?何解?不妨让我们模拟一位古代儒家小朋友的成长历程吧。
假设这位小朋友叫汝成。汝成小朋友从小立志做出一番掀天揭地般的惊天伟业,那么他按照职场修炼宝典《论语》第一步就应该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吗?不不不,远不止那些。先学习的是礼,不学礼何以立呢?最基本的礼貌知识小汝成熟知之后,接人待物大方了很多。于是就开始学《诗经》了,不学诗何以言呢?小汝成快乐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一晃几年过去了,小汝成到了十六岁,学会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跟我们现在的文化课一样。但有区别的是不仅学理论知识还要学实战知识,当然也是一项生存技能。在学习六艺期间,汝成还要每天检讨自己行为:与人交往是不是符合了仁义礼智信;自己待人处事是不是做到了温良恭俭让;是否出则孝入则悌;又是否泛爱众而亲仁了。想着想着发现老师教得知识还没复习,立马头上冒冷汗,点上青灯,铺开竹简温习起来。
就这样勤奋好学的汝成到了弱冠之年。因为品学兼优,在行完加冠之礼后,汝成被推荐到家族祠堂管理家族事务。到这,汝成已经做到齐家的地步了。过了几年有一个大夫听说汝成把家族管理的特别好,于是许以重金,请汝成到他府上做家臣,打理事务。汝成听说这位大夫仗势欺人,鱼肉百姓,便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话义正辞严的拒绝了。到此,汝成便完成了修炼宝典《论语》中慎独一关的考核。说明汝成的内在修炼已经到了君子的级别了。这里说的内在的修炼就是人生境界的升华,不被外界的事物迷惑,不符合道义的东西绝对不取。后世文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慎独的经典解读。要注意的是,儒家弟子的修炼的每一步都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修学储能的同时,也学习着修身养性。又过了几年汝成已经学有所成,道德文章首屈一指,同时又把宗族祠堂管理的井井有条,声名大噪。国君邀请汝成共商治国大计,至此汝成走向了人生巅峰。
好嗨的人生啊!多么美妙的故事啊!可叹的是,从战火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国大通和楚汉之争之时,孔门弟子竟无立锥之地。刚才做的只是一场梦。这场梦直到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这个梦变才为现实。这个梦一直演绎了2000年,《论语》一书成为了后来士子们副其实的升职宝典。
那么《论语》里的思想怎么影响历朝历代的治国者和读书人呢?敬请关注浅说论语,下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