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疲秦之计
秦王政元年(前246),虎狼之国秦国已经显现出一统天下的雄心,东部诸国对此极为畏惧,其中弱小的韩国更是如此,韩国为了保障自家的安全,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计策:疲秦。
韩国的工程技术很发达,而秦国则很落后,可碰巧秦国土地又干旱,所以韩国就派遣一个工程师郑国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国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韩国的本意是:利用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国力,所谓“疲秦”。
工程修到一半,秦国觉察到这是个阴谋,秦始皇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表示自己只是:“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始皇觉得有道理便让他继续修渠,最后工程顺利完成,秦国核心关中地区变得极为富饶,秦国也因此更加强大,这恐怕是韩国始料未及的。
二, 海上之盟
宋辽两国订“澶渊之盟”后,双方虽也偶有龃龉,但大体相安无事,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但“幽云十六州”没能收复却让宋朝始终耿耿于怀。
到了12世纪前期,宋朝发现机会来了:辽国境内女真人兴起,建立了金朝,辽国是焦头烂额。北宋使者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从海路赴金(宋金之间当时并不接壤),约定共同灭辽,辽国灭亡后,宋朝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而金则归还幽云十六州给宋朝。这就是“海上之盟”。
想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不能说错,但在当时,辽国“久沾王化” 对宋已经够不成威胁,反而野蛮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堪称虎狼,实际上辽国此时已经成了宋朝北部的“屏障”,宋朝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完全有办法通过其它手段,而保护辽国则更重要!
结果这次结盟对北宋堪称是大灾难,辽人深恨宋的背信弃义,在战场上越打越勇,将宋军杀得大败,辽的灭亡是北宋直接面临强敌金国,而北宋的无能软弱又给了金朝很深刻的印象,结果灭辽之后,金国就又朝着北宋杀过来了……
三, 端平入洛
南宋后期,情况似乎和北宋后期又有了相似之处,只不过这次金朝取代了辽朝,而蒙古取代了之前女真人,这种情况下北宋再度采取了“联蒙灭金”的政策。
平心而论,“联蒙灭金”并不能说太蠢,而且南宋制定这个政策更多地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灭金之后,宋朝的做法就诡谲了——来了个“端平入洛”。
所谓“端平入洛”是指宋蒙联合灭金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军事行动,宋朝当时是想达成“踞关守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的战略目的。
但是,宋朝这一招是很蠢的,首先金朝是被蒙古人灭的,宋朝出力实在有限,现在夺取蒙古人的胜利果实无疑会提前激怒蒙古人,给了他们伐宋的理由;其次,当时南宋的国力很难支撑这么一次行动;第三,当时蒙古灭金之战很残酷,北方几乎成了无人区,宋朝即使是打到了河南,也很难站住脚……
结果,此战因为宋朝缺乏骑兵,机动力不足,宋廷内部相互倾轧导致宋军无法打出配合,后勤补给更是不计,最终南宋大军被蒙古人打得大败,损失惨重。而这,也标志了宋蒙战争的全面爆发。
四, 联俄抗日
甲午战争之后,清王朝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险峻,而对清朝威胁最大的两个国家便是:日本和俄国,这两国主要角力的地区便是在朝鲜半岛和中国的东北。
而当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是:联俄抗日,原因自然也不用说,刚刚签订《马关条约》,大清上下都对日本极为愤恨,而且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野心是昭然若揭,所以清朝的算盘是:引入俄国势力,制衡日本。为什么清朝对俄国有好感呢?因为俄国之前带头搞了个“三国干涉还辽”,避免了辽东被日本割去。
“威胁大清国的国家以日本为最,日本企图占领东北的野心积蓄已久,而俄国因与大清帝国东北接壤必最不愿意。所以‘我若乘此时与之深相结纳,互为声援,并稍予便宜,俄必乐从我’。”——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
1896年,李鸿章和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李鸿章认为,这可保边疆二十年安定。
但是,清政府忘了,列强之间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想夺取在华利益,如果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首先自己要有底气,然而当时清朝显然是没有底气的,把宝全压在俄国人身上无疑是引狼入室。
结果呢?1900年,趁着八国联军侵华,俄国17万大军入侵东北;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完全无能为力。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