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诸葛亮投曹又被重用,还懂得用人管人策略,三国历史会怎样?
欢迎朋友们来看《龙观历史》,本期老龙想要和大家说一说的是,如果诸葛亮投到曹营且又被重用,还懂得用人管人策略,三国的会怎样?所谓"经商必须懂史",如果抛除历史过程的诸多细节读起历史来,会觉得经营国家就如经营企业,兴衰交替,无不具有相同的因素。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脉络,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三国演义>>的历史演变是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人深省的反面教材。由于曹操、孙权、刘备尤其是诸葛亮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不同,间接导致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但始终无法统一全国;孙权稳居江东;刘备缔结下的基业在诸葛亮手中化为泡影。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平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策略与手段都接连出现了重大失误,从处理与孙吴、曹魏的关系,到过度放任关羽并安排与孙吴不共戴天的关羽镇守荆州,一切的一切都为后来埋下了失败的火种。
而相反的,东吴孙权却理智地在不同阶段重用不同的人才,前期先后换了四任总经理: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均能较好的胜任本职工作。从重用周瑜开疆拓土,赤壁之战挫败曹操;到任用鲁肃整顿内务,稳定局面;再到使用吕蒙夺回荆州,孙权在人才的任用方面是清醒而又有条理性的。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夺回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夷陵火烧七百里连营而大破刘备。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与东吴讲和。孙权就与蜀汉和睦,共伐曹操。公元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便任命大将徐盛火攻并大破曹丕。孙权任用的这些人的业绩均可圈可点。尤以对陆逊的发现和培养,堪称本土人才楷模。孙权知人善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合理而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恰当使用人力资源,不盲从,不个人主义。三国中数吴国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最为出色,值得后世人们借鉴。
而反观诸葛亮,虽是谋事能臣,但用人方面却不够清醒果决,在这方面做得较差。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工作态度、事无巨细的工作状态,恰恰说明了一点,就是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满足国家(企业)的需要。诸葛亮病故之后,总经理之职由蒋琬继任,管理团队配置为“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袆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用费袆的话说就是“我等皆不如丞相(诸葛亮)远矣”。最后人才短缺竟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程度。至此,就很容易会发现蜀汉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奇怪的问题,即“五虎上将”之下无可用的干部,中层干部基本上是处于断层状态。分析想来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人才培养的机制,更不可能形成梯次配备的人才团队。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去世后,实际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的每一项决策,几乎都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其用人策略与其制定的战略理念相违背,而空使英雄泪满襟。
综上所述,人才短缺问题始终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应对人才短缺问题,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关键人才一定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如果要等到急需人才的时候再来寻找这样的人才,那就一切都为时已晚了。我们也经常听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里就要引用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才团队。一个团队里有各种分工不同的角色,但是大家都会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当然一个人才要适应其工作岗位的需要,必须在国家或者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锻炼。从这个角度来说,应对人才短缺,外部要在招聘上下工夫,内部要做好接班人计划。我们试想,如果诸葛亮投奔到曹操且得到重用,孙权是不是还能够独霸南方地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或者以诸葛亮之才又懂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也许历史将被改写。
谢谢朋友们阅读《龙观历史》,您对老龙在文章中说的这些内容有什么感想?欢迎到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动一动手指吧!爱点赞收藏的人运气好,懂转发分享的人进步快,关注我的人是钢丝铁粉。关注《龙观历史》,每天都有新精彩!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