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依旧有个传统,那就是皇室的钱财和国家的钱财还是分开的。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就是家天下,皇帝在缺钱花的时候还是会将手伸向国库。
我们从前往后挑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来说。先说西汉吧,当时规定的是14岁以上成年人的人头税、卖官鬻爵的收入、盐铁专卖的收入都归国库;而土贡、山泽园池的产出、关税酒税的收入则全归皇室所有。但有意思的一点是,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人头税,每年是23文,其中20文归皇室,3文归国家。
就是这未成年的人头税,却害得很多家庭家破人亡,为何?因为根本就交不起,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活活掐死。有人说一个孩子一年只要交23文,不多啊 。记住,中央规定是这样的,可到了地方执行却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从古至今,从来都没变过。
这个数字只是中央的规定,到了下面就成了一年中多次重复征收,再加上地方还有其他多种附加,数额早已是23文的N倍了。后来汉武帝又把孩子的人头税从7岁提前到了3岁,所以到了下面就更恐怖了,往往是孩子一落地就要交税,于是乎,百姓活活掐死自己子女的人间悲剧不断上演。
可见,汉朝皇帝的小金库里面沾染了多少的鲜血,罪孽究竟是有多深重。
此后的朝代基本都差不多是这个模式。宋朝从赵匡胤开始,就专门设立了内库,叫“封桩库”,就是把每年结余的国家财政给放到这里面来,起初目的还是好的,作为整个国家的备用金,以备国家的不时之需,但到后来也还是变成了皇帝的私人小金库。
当然了,当时国家要真遇到困难的话,皇帝虽然不是很情愿,但还是会掏钱出来的,可这是有偿的,算国家借的,有钱了还是要还的。可到了明朝,皇帝则恰恰相反,不但不再从自己口袋掏钱给国家,还想方设法勒索国家,把国家的钱搞到自己口袋来。
明朝后期,整个国家内忧外患,都没钱发军饷了,可皇帝却说,你们要想出个长久的办法来,不要总打我小金库的注意,我皇帝也得过日子啊。那怎么办呢?只好再次从百姓头上开刀了。这样做的后果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大明朝的垮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到了清朝,他们汲取了明朝的教训,成立了内务府,专门管理皇室财政,和主管整个国家的户部分开来,互不干涉。户部一般每年只需向内务府拨款10万两白银,作为皇帝的花销就行,其他任何情况下,皇帝无权向户部要钱花。
乍一看这个制度挺好挺先进的,可实际上矛盾问题也是一大堆,但归根结底还是在皇帝自己身上,因为他不方便向户部要钱花,自己又大手大脚惯了,10万根本不够啊,怎么办?只能另想他招了,最著名的一项就是“议罪银”,已经说过很多遍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另外一个办法则是派内务府的人去主管盐政和税关,从商人那里榨取钱财。为何?因为在当时皇帝看来,农业是根本,商业是老末,为保持社会稳定,农民的负担肯定是不能再增加了,但商人这块弄弄没啥大影响,所以有清一朝,盐税和关税收比较多的地方,多是内务府的人在管理。
内务府的人在为皇帝办事的同时,肯定也不会忘记自己发财,这就导致了商人的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尤其是海关方面捞钱的做法,更是屡次引起中英两国之间的矛盾,这对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另外前面我们说了,皇帝不能再随便向户部要钱花,但当时毕竟还是家天下,还是皇帝说了算,我们最为熟知的慈禧,不就曾向户部要钱修建供其晚年享乐的颐和园嘛,因此挪用和侵占了北洋水师的军费,结果成了甲午战败的原因之一。
以上的种种历史迹象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皇室的小金库和国家的财政根本就没分开,都是一笔糊涂账,结果呢?造成了很多的社会乱象,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王朝的灭亡。
所以说我们要汲取教训,两者一定要分开,换现在的话来说,要避免个人的小集团利益凌驾于国家的利益之上,不能使国家财产变成其私有财产,否则的话,这些个朝代就是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