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庙号写在神主木牌上。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这种制度始于商朝,盛行于汉朝。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例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例如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宋高宗赵构等等。不过清王朝却很怪,出现了三个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其他王朝都是一个“祖”,为什么清朝就有三个呢?
清朝疆域图
自从先秦以来实行皇帝和大臣的谥号以来,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秦始皇认为皇帝的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有挑战皇权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而是别出心裁的选“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为称号。后来汉朝恢复了谥法制度,汉高祖刘邦虽然是无赖出身,但智谋,用人都很出色。建国后,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作为秦后统一中原第一人,刘邦功不可没,所以后人给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汉高祖 刘邦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皇帝的谥号则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给予的评价,谥号往往是大臣们集体议定的。从汉高祖开始,到宋朝建立,每个朝代都是开国皇帝称“祖”,其他皇帝都是称“宗”。
元世祖 忽必烈
到了元代,这种称号开始有所改变,元朝和明朝皆有两个皇帝称祖。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蒙元帝国,统治古代最大疆域,被称为“元世祖”,而他在建国后,追谥成吉思汗铁木真为元太祖。而明代,明成祖朱棣也是被嘉靖皇帝篡改,嘉靖为了强调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硬是把朱棣的太宗改成了成祖。元明名义上是有两个皇帝称祖,但都是被自己子孙追谥的。
清圣祖 康熙
在清朝,竟然就有了三个称“祖”的皇帝,努尔哈赤称清太祖、顺治称清世祖、康熙称清圣祖。按照开国历史皇帝称祖,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他是大清帝国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没有他的开创之功,就没有清朝,努尔哈赤称清太祖实属名归。顺治帝是清军入关的第一个皇帝,也是大清迁都北京宣誓统一中国皇帝,称清世祖也情有可原。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清,都未敢称“祖”。
而康熙却也称清圣祖却让人不能接受,《清史稿·圣祖本记》最后评论曰,康熙是“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所以康熙是祖,圣祖。历史上比康熙出名的皇帝多了去了,汉朝汉武帝、唐太宗李世民、明朝明太宗朱棣等,论文治武功都不比康熙差,却未曾有称“祖”着。康熙称祖实属不对,为后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