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内,绿营军都是清朝的主力。这种重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条件的因素,迫使清朝不得不重要绿营。
清朝疆域极大,在最鼎盛时期,领土面积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这么庞大的领土,别说应对战事,仅是维持平日里的稳定,就需要数量庞大的军队驻守。而被朝廷依仗为心腹的八旗军人数较少,只有20万人左右。
这20万人中,又有一半需要守卫京师,其余人则分别驻守在全国各处紧要关口。所以,全国其余地方的把守,就要交给绿营军负责。跟八旗军相比,绿营军的人数要多出三倍,大概在60万人左右。
而且,绿营军遍布全国。如果他们造反,对于朝廷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奇怪的是,纵观清朝二百余年的历史,几乎没有看到绿营军造反的记录。这个又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来讲讲绿营军可能会造反的几种情况。第一种,由总督、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调动军队造反。总督、巡抚是清朝最有实权的地方官,手握军政大权,对绿营军武将可以直接节制。
过去很多朝代也经常出现封疆大吏拥兵造反的事情。但是,清朝时,朝廷把调兵的权力划归兵部,而兵部又需要得到皇帝同意。否则,会被视为违法。
在地方上又有御史监察。总督、巡抚又是互相监督。这就避免他们在地方想要绕过兵部做小动作的情况发生。不过,为了应对突发情况,朝廷曾让总督、巡抚可以直接调动一部分绿营军。这部分军队的调动,无需经过兵部。
但是,数量极为有限,最多不过数千人。也就是说,总督、巡抚都没有办法真正大规模调动军队。想要靠数千人造反成功,难度极高。总督、巡抚门也不会为了希望渺茫的成功,放弃自己封疆大吏的位置。
第二种:提督、总兵之类的绿营军将领造反。跟总督、巡抚相比,提督、总兵久在军营,跟士兵关系更熟悉。但是,他们遇到的情况,跟总督、巡抚一样,将领只有练兵的权力,没有统兵的权力。
而且,提督、总兵这类的武将,本身地位就比同级别文官低,受到节制更多,更不敢轻易胡来。虽然像提督、总兵也有自己的直辖绿营军,但同样数量有限,无法造反这种高难度动作。
第三种:士兵哗变。清朝的时候,绿营军的待遇并不高,但需要做的事情却非常繁重。对大部分绿营来说,他们的日常任务,就是维持地方稳定,防止有人造反。因为八旗军人数不够,只能由绿营担任。
所以,地方治安成了绿营军的工作重心。流氓小偷,盗贼罪犯,都是绿营军的抓捕对象。到村里向老百姓催缴钱粮,征派徭役、守陵属于绿营军的特殊任务。
除了日常任务,还有一些像河兵这类的特殊兵种。他们需要在码头上,给漕运船只装卸货物,还要修补河堤。甚至是,如果某个地方有野兽祸害百姓,绿营军也得去平息。
参加战争的时候,绿营军也需要冲在最前面。毕竟他们的人数更多。而且后来八旗军战斗力不断下降,绿营军的战场主力身份愈加牢固。
但是,朝廷给的待遇,却没有提高多少。而且,跟八旗军比,更是天下底下的差距。仅仅是军饷差距,八旗士兵跟绿营士兵就可以相差五、六倍。
不过,担任绿营军士兵,也并非没有好处。绿营军俸禄不高,可是,它采取世兵制,也就是父亲当兵,儿子也当兵。如果没有战争,就等于领一份稳定的俸禄。
在清朝,这种工作不是随时都有的。大部分人还是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才能勉强维持生计。所以,对于绿营军士兵来说,只要军饷照常发放,造反的动力就不是特别大。
当然,即便有少数情况,少数人造反,也很难成气候。因为清朝把绿营军驻扎得极为分散。每一处的绿营军虽然人数不同,但数量有限。多的上千人,少的十几人。这种分散的力量,也为绿营军的造反,增添了很多难度。
更何况对于驻扎各地的八旗军来说,他们的日常任务就是监督绿营军。跟绿营的分散不同,八旗军的驻扎更集中。一旦绿营军有变,集中力量的八旗军可以很快上前剿灭。
对于绿营军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威慑。更何况,到了清朝后期,绿营军自身战斗力衰退,别说造反,就连一般的平叛流民,都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