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历史上有“文正”谥号的文官不下数十人,其中最被人称道,认为名副其实的只有两个:范仲淹和曾国藩。北宋名臣司马光首次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所以,“文正”也被历朝皇室不轻易许出的谥号。而范仲淹,却是被历代读书人所敬仰的楷模典范、士大夫的精神领袖。其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博山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旧属青州府,称颜神镇,曾是市政府驻地,孝文化的发祥地,盛产陶瓷、琉璃,辖区内自然、历史文化景观众多,其中一处便是纪念范仲淹的“范公祠”。
博山范公祠位于博山区中心路东首,整体建筑面积不大,但祠内建筑高下相间,随势安排,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给人以古色古香、古朴典雅之感,祠内有“范泉”一处。
范泉
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苏州吴县人,那么人们为什么在博山给他建纪念祠呢?据史料记载:范仲淹母亲谢氏的娘家在博山,也就是范仲淹的姥姥家在博山。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那时他的母亲还很年轻,便带他改嫁到了长山县(现在的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长山镇)的一个姓朱的人家。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经常受到虐待,他的母亲非常伤心,便把他送到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后人为纪念他,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修建了这个“范公祠”。“范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以前(具体建祠时间无考),清朝、民国时期曾对该祠进行过修葺,1994年博山区人民政府又对其进行了整修,至今祠堂保护完好。
现在在范公祠西侧紧邻的河流还叫范河,河上紧邻范公祠北侧有座桥,取名“后乐桥”,取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
范河,远处即为“后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