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继位,鉴于黠戛斯对获得唐朝册封的诚意,又再次重提黠戛斯可汗封号问题,并“诏宰相与台省四品以上官议”仍以未果而终。往日回鹘因功受封导致对唐不恭,且“求索无倪”的阴影,仍然是唐人的主要顾忌,也再次影响到唐对黠戛斯的册封。
直至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五月,“吐蕃论恐热乘武宗之丧,诱党项及回鹘余众寇河西。”吐蕃联合党项与回鹘余众进攻河西,能将之驱逐的希望只有黠戛斯。边境危机的形势,最终促使唐朝决定册封黠戛斯可汗。六月,唐朝诏“以鸿胪卿李业持节册黠戛斯为英武诚明可汗”。前次武宗给黠戛斯的封号是“宗英雄武诚明可汗”,宣宗的封号是“英武诚明可汗”,中名号少了“宗英”二字,表明了唐朝对黠戛斯的封册仍然并不情愿而是情非得己。
从842年至847年,历经五年黠戛斯几度派出使者到唐请求册封,至此, 黠戛斯终于得到天朝大国的册命。唐通使册封黠戛斯之事,不仅史册有载,也反映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诗人赵嘏曾作《送从翁中承奉使黠戛斯六首》,其中一句“料得坚昆受宣后,始知公主已归朝”。结合史实,可知此诗当写于武宗派出的赵蕃出使之时。因为黠戛斯与唐相距遥远,赵嘏有朋友随行出使,为了给朋友送行即兴赋诗相赠,即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又对公主回归祖国而庆幸。可见黠戛斯数次遣使入唐,是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
在得到册封之后,黠戛斯又曾多次派出使者,但史册疏于记载且非常简略。大中十年(856),二月,黠戛斯使者来唐“又有回鹘随黠戛斯李兼至”。此次的使者或许并不是黠戛斯可汗派出的,而是散居在天山东部的黠戛斯部众之一,具体是黠戛斯的何部派出的使者,因史册缺载,故无从考证。
《新唐书》记载,咸通年间黠戛斯有三次使者来朝。实际上,此后真正从黠戛斯派出的使者只有两次。咸通四年(863),黠戛斯可汗又派使臣合伊难支入唐,向唐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请求经籍;二是请求每年遣使来走马并获取历书;三是要求攻打回鹘,“使安西以来悉归唐”。但是,不知何故此次黠戛斯的这些请求,并没有得到唐朝的支持。于是,咸通七年(866),冬十二月,黠戛斯又遣将军乙支连几入贡,一请唐准许其派“鞍马迎册立使”二是请发第二年的历书。
直到唐大顺元年(890),黠戛斯又再次派兵帮助唐朝平定沙陀李克用之乱,这是黠戛斯与唐联系的最后记载。正如史册所载“后之朝聘册命,史臣失传”。
以上,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史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研究,了解了黠戛斯得到唐朝册封的始末原由。诚然能够得到天朝大国的封号,是自古以来诸夷四蕃的共同愿望。但得到封号的机会各不相同,有的是机缘巧合、有的是因功而受禄,如黠戛斯这样历尽艰难才得到封号的民族还不多见。同样,一旦得到大国给予的封号,就意味着获得了号令诸蕃的上方宝剑,进而称雄诸夷者,因此古来各族无不热衷于此。与此相反,黠戛斯全力争取到大唐的封号,却是全身而退又回归故地叶尼塞河上游,并没有依历史惯例而称霸诸夷,无疑也是一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