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之一王蒙有一幅《竹石图轴》(亦称《黄鹤山樵竹石游灵岩诗轴》,见右图),通高77.2厘米,宽27厘米,纸本墨笔,现藏苏州博物馆。左上方数枝墨竹飒飒斜出,萧散淡泊。下方点缀大小拳石数块,披麻皴,点苔,复染淡墨,拳石浑厚湿润。而画幅中间大片空白处,楷书题七言绝句四首。
此画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作品。据画作原题可知,这件作品是王蒙应德机之邀所作。据画幅上的印章,德机姓张。张德机何人?德机姓张名纬,字德机,号艇斋,元代收藏家,江苏金坛人,以行书闻名于世。此方印章还出现于赵孟頫行书《秋兴八首》卷(上海博物馆藏),倪云林所撰《清閟阁全集》亦有诗文著录,可知此人交往甚广,闻达于东南士人之中。
元四家既以隐逸著称,王蒙自号黄鹤山樵,为何却和张德机过往甚密?诚如美国学者高居翰所云“不过就一个隐士樵夫,他的交游似乎广阔了些”。1360年王蒙走访了苏州,此后的一段时间他一直在苏州活动,并且参加了多次文人聚会。据美国学者文以诚考证,王蒙似乎在14世纪60年代和姑苏张氏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效忠于张氏政权,不过他在吴地的处境可能比较窘迫,因为他在苏期间的诗文多次使用有关西施、夫差、范蠡等人的典故。除了这幅书画外,还有另一幅王蒙完成于1364年的《竹石流泉图》也和他参与过政治活动有关。《竹石流泉图》是应明末清初的谋略家、道士席应珍而作。此外在杨基的《黄鹤僧歌——赠王录事》诗和陈基的文集序中则称王长史。如此看来,王蒙和张德机的关系实际就是同事关系,至少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政治取向。鉴于张、王之间的关系,这幅画依然可归于朋辈之间的馈赠之作,所以作者并没有受到索画人的严格限制,在画完索画人要求的墨竹后,兴致高昂地写下了他刚刚创作出的四首记游诗。
有明一代,此画湮没无闻,未见于公私著录。根据画作上的钤印和相关文献,我们可以略知其流传。右下角“渐江僧”白文印是明代四僧之一渐江(1610—1664)自用印。此画作于1364年,其上的“渐江僧”白文印表明约300年后渐江接触过此画,但这是一个观赏后留下的印记,还是确为其藏弆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画面的左侧有四方印记,有利于廓清此画的后半段旅程。左上方“谨亭秘玩”朱文长方印和“陆恭私印”白文印,是苏州吴县人陆恭的鉴藏印。陆恭(1741—1818),字孟庄,号谨庭。乾隆举人,读书嗜古,精鉴赏,喜碑版收藏,多收藏古帖名画,点染花卉,笔意古雅。左下方“霞壁黄瑞家藏”白文长方印是晚清台州学人黄瑞鉴藏印。
黄瑞(1837—1889)是晚清浙江临海学者、藏书家、书画收藏家,字玉润,号子珍,又号兰叔,临海(今临海)人,科举未果即专注于地方志的修撰。“秋籁阁”是他的藏书楼,又有“爱日草堂”,亦称“溪南书藏”,聚书数千册,多供他自己研读、著述之用。左下方“顾子山密箧印”则是苏州过云楼主人顾文彬(1811—1889)的收藏印。
此外有缪曰藻《寓意录》著录“右图张见阳所藏,竹石之妙不待言,楷法亦清劲绝俗”。如缪氏所言,这幅画原藏于张建阳处。张建阳,即清初著名的收藏家张纯修。张纯修,字子敏,号见阳,又号敬斋,生卒年不详。祖籍河北丰润,出生于奉天辽阳,隶满洲正白旗,为内务府包衣。
如上所述,此画在元末到清初这段时间为谁所有,目前还没有文献可证,也许还在张德机后人之手。康雍时期即转归河北张纯修(1647—1706),张纯修之后可能归吴县陆恭(1741—1818)所有。太平天国时期,因苏州遭到战乱的破坏,各家藏品散出,也许此画辗转为台州黄瑞(1837—1889)所有。至于此幅何时入藏过云楼,《过云楼书画记》未作交代。愚意以为顾文彬得到此画的时间应该是在其任职于宁绍道时期,即同治九年(1870)起复任浙东宁绍道台至光绪元年(1875)因病退隐这五年间。这五年是顾文彬、顾承父子大力收集字画的时期,其收藏的重心以江浙藏家散出品为主,台州即宁绍道辖区,黄氏藏品被收入囊中也是情理之中。顾氏收藏后即加盖“顾子山密箧印”和“神品”印。顾文彬去世后书画归顾承之子顾鹤逸所有,鹤逸去世后书画分为四份,此画归第五房顾公硕所有。1960年苏州博物馆成立,顾公硕任副馆长。他以身作则,在动员他人捐献文物之时,亲为表率,陆续向苏州市政府捐献了124件文物,其中就包括这件《竹石图轴》。此轴转入公藏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陆续被收入大型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