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步在《项羽真相》中详细分析《史记》中巨鹿之战的疑点后说,找出事件的所有疑点,把这些疑点联系起来,我们就离最终揭开谜团的光明彼岸不远了。
第一,王离和章邯是两支不同的秦军。在这两支军队中,王离军阶高,又是正规军;章邯官职低,甚至没有军阶。因此,是王离命令章邯,而不是章邯命令王离。
第二,王离不缺粮草,反倒是钜鹿城中的赵王歇兵少粮绝,面临灭亡。所以,赵王歇和张耳数次派人催促钜鹿城北的陈余赶紧前来救援,而陈余按兵不动。
第三,王离以十倍于钜鹿城内的兵力包围钜鹿,却没有将钜鹿城围死,而是给赵王歇留有至少一条通往城北的通道。这才使的张耳的使者可以往来联络。
第四,王离面对先后到达钜鹿城附近的诸侯援军,没有实施打击。双方没有发生冲突。
第五,没有史料记载王离有明确的攻城行为。也没有史料记载在攻城中双方有所伤亡。
第六,张耳的部将张黡、陈泽从陈余处借来五千人马,向王离发动进攻,被强大的王离不动声色地彻底消灭。王离军与五千来犯者的战斗,在军阵上甚至没有任何波澜,以至于后来陈余告诉张耳,张黡、陈泽带领五千人马被王离消灭,张耳死活不信,以至于两人反目。
第七,王离突然向钜鹿城中的赵王歇投降,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以至于几公里外的章邯来不及救援,或者更准确地说,来不及制止。
第八,章邯军驻扎在钜鹿城的南面,面对项羽的数次进攻,虽然数次将其击败,但却没有实施围歼的军事行动。击败项羽后便退回漳水以北。双方在漳水两岸成对峙态势。
第九,章邯在王离投降之后,才开始南渡漳水,向项羽发动追击进攻。同时,章邯开始派人与项羽联络,商量会盟事宜。
第十,在项羽最后同意会盟时,章邯军已经推进到项羽杀宋义的地点安阳城附近,两军最后在安阳城西面的殷墟会盟。
排除司马迁主观倾向的干扰,把上述十个问题连接起来,我们便得到了钜鹿之战正确的答案。
(1)王离怠工,11个月驻军不前
秦二世元年九月,惊慌失措的秦二世胡亥,在派出章邯统领骊山民工去抵御周文的造反军之后,应当会有清醒的大臣建议,抽调驻扎在塞外的正规军,南下参与平叛。于是,秦二世命令驻扎在上郡的王离,统率大军东渡黄河,向发生叛乱的赵、燕、魏故地进军。王离的军事行动,显然没有章邯积极迅速。
王离大约是从光狼城东渡黄河,在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的崎岖小路上盘桓了很长时间,两个月后才向东推进了不到 400公里,经过太原到达井陉。
到达井陉后,王离没有急于向东推进,而是在井陉驻扎下来,静观事态变化。这个时候,赵王武臣的部将李良奉命率军向西推进,兵至石邑的时候,正好遇到王离的大军在井陉到石邑一带驻扎,李良自度实力不济,难以通过,便依险驻扎,自己带领少数人马回邯郸求援。王离面对不远的李良军,也没有发起进攻将其消灭,而是依然故我,驻军不前。
不久,赵国内部发生内讧,李良杀死赵王武臣,占领邯郸。武臣的宰相张耳逃到信都,立赵歇为赵王。这之后,王离或许也收到朝廷督战的圣谕,于是他领兵离开驻扎了11个月之久的井陉,向东攻打信都的赵王歇。王离轻而易举地击败赵王歇。赵王向东逃进钜鹿城,王离跟进,将钜鹿城包围,时间是秦二世二年后九月。
显然,王离是在变相地拒绝执行秦二世的圣谕。
(2)围而不打,以实力求会盟
王离包围钜鹿一个月后,刚刚消灭了项梁的章邯北上占领邯郸。章邯在邯郸驻扎下来,迁徙邯郸百姓去河内郡,并拆毁了邯郸城墙。(9)
章邯在邯郸忙于拆墙和徙民的时候,宋义和项羽率领楚军抵达漳水河南岸的安阳。面对漳水河北岸聚集的30多万秦军,宋义明智地选择了驻守。
一个月后,章邯完成邯郸的工作,北上抵达钜鹿。一路顺风的章邯自认为消灭钜鹿不在话下。然而,他却意外地接到官职和爵位都远远高于自己的王离的军令:驻守棘原,负责粮草供应。其余事宜,不得插手。如果章邯探问究竟,王离便以军机与圣谕相搪塞。章邯自出兵以来,第一次遇到了来自秦帝国内部的挫败。章邯郁闷地回到棘原,漫长地,莫名其妙地钜鹿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王离围困钜鹿前后将近5个月,围而不打,困而不死。钜鹿城与外界诸侯军的联络始终畅通。王离始终不向钜鹿城发动致命的一击。5个月王离都在干什么?利用自己军事上的优势,与钜鹿城内的赵王歇和钜鹿城北的陈余谈判。名为会盟,实为投降。王离、赵王歇、陈余的使者,往来穿梭于三军之间。
陈余主张促成与王离的会盟,因为他冷静地判断,假如与秦军开战,城外是王离的10万大军,城南是章邯的20万大军,那是死路一条。
钜鹿城内有同意会盟的,也有坚决反对的。不知军事的张耳也许坚决反对。他以当时与武臣摧枯拉朽便席卷赵地的胜利成果来判断,秦军不过是一些草囊饭袋,不难击破。于是他力主陈余从城外发动进攻,城内里应外合,消灭王离,以此在造反军中建立威信,从而称霸诸侯。
张黡、陈泽二人支持张耳的观点。于是他们自告奋勇出城游说陈余。在遭到拒绝后,二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正确,便带领陈余给的五千人马,向王离发起进攻。
为了消灭钜鹿城中主战派的幻想,显示自己会盟的实力,王离指挥秦军,彻底地消灭了张黡、陈泽和他们带领的五千人马。
关于会盟问题,王离军中也不是铁板一块。当事情在秘密进行时,没有问题;可是,随着张黡、陈泽和他们带领的五千人马被消灭,赵王歇和张耳同意会盟,事情就必须拿到桌面上征求诸将的意见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坚决反对者有将军苏角,结果被杀身亡。
不愿背叛朝廷,又不忍背弃武城侯王离,将军涉间选择了自焚。
其余愿意跟随王离会盟的秦军将士,便随王离在围困钜鹿5个月后,向钜鹿城中的赵王歇投降了。钜鹿大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结束了。
王离包围钜鹿,围而不打以求会盟,蒙恬的被杀是内因,陈余的劝降是外因。内外结合,王离主动投降实属必然。
(3)蒙恬身死,王离心死
蒙恬和王离,都是秦始皇的老臣。
论功劳,蒙恬参与平定六国,又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功劳远在王离之上。
论官职,蒙恬是30万塞外秦军的主帅,和太子扶苏关系密切,王离只是副将,蒙恬的官职也远在王离之上。
论家世背景,虽然二人的祖父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但蒙恬的祖父蒙骜要更胜一筹。蒙骜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时代,就官至上卿,前后侍奉过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王,和秦始皇。是四世老臣。蒙骜还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功臣。虽然他在秦始皇七年就病故了,但是,他提出的巧妙战略,帮助秦始皇顺利击败诸侯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王离的祖父王翦、父亲王贲虽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役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但毕竟是按照蒙骜的总体战略行事,功绩无法与蒙氏家族相提并论。如果论起蒙、王两家的渊源,蒙骜没准还对王翦有保荐之恩。蒙骜早在秦昭王时期就官至上卿,而王翦一直到秦始皇继位都默默无闻。直到蒙骜在秦始皇七年去世,王翦才一跃成为秦始皇手下的第一大将,接替蒙骜的职务,按照蒙骜的战略,继续推进统一中国的军事计划。这里面难保没有蒙骜死前的极力推荐在起作用。
这之后,不仅王翦,他的儿子王贲也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王翦在平定赵国的战役中,用诈围邯郸的计策,一举消灭赵国。王翦的儿子王贲在父亲穿插分割的基础上,水淹大梁消灭魏国。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始皇,秦始皇命令王翦攻燕。王翦、王贲父子又一举平定燕国。
秦将李信攻楚失败,秦始皇又起用老将王翦,命其与蒙恬的父亲蒙武一起攻打楚国。结果王翦、蒙武顺利消灭楚国。
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也是王贲和蒙恬共同率军予以平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命蒙恬为主将,王离为副将,统帅秦帝国的30万正规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所以说,王、蒙两家在秦帝国有着无法割断的渊源。蒙恬和王离,有着无法割断的家族和仕途的渊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王离有着千丝万缕渊源的蒙恬,就是这样一个三代忠心耿耿战功显赫的家族,就是这样一个对秦帝国绝无二心忠臣良将,却无故被秦二世杀死。秦始皇在位37年,除了嫪毐叛乱,没有杀过一位将军大臣。这已经不是先主秦始皇那个明法度,讲忠信,论功行赏,公平开明的秦帝国了。
蒙恬身死,王离心死。
(4)陈余来信劝降
陈余是赵王歇的将军。王离围钜鹿的时候,陈余侥幸没有被包围在钜鹿城中,而是带领几万人驻扎在钜鹿城北。
陈余曾经写了一封信给章邯劝降,这封信《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
包围钜鹿城的是王离。对赵王歇和陈余自己威胁最大、最直接的是王离。因此我们推断,陈余既然给章邯去信劝降,同样的信也一定会给王离。
结合王离围钜鹿而不围死,留有口子让钜鹿城内的赵王歇和陈余能够方便联络,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同样的联络,王离和陈余之间一直也在进行。而陈余写给章邯的信中,句句切中要害的事实,一定也在王离心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陈余在给章邯的信中写道:
“白起身为秦将,向南攻陷了楚都的鄢郢,向北消灭了赵括的军队,攻占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不胜数,最后还是惨遭赐死。蒙恬为秦将,向北驱逐匈奴,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被杀于阳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朝廷无以封赏。如今将军你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亡以十万计,而各地反叛的诸侯却越来越多。赵高一向阿庚奉承,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必然要找藉口杀将军来推卸罪责。将军你在外时间长久,朝廷里跟你有嫌隙的人就多,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你难逃一死。现在上天要灭秦,不论智者、愚者,谁都能看得明白。现在将军你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已成亡国之将,孤自一人却想支撑危局,难道不可悲吗?将军你现在的最佳选择是,率兵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这样的结果,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相比,哪个好呢?”
如果楚军分兵与王离军和章邯军作战,那只能被秦军分吃无遗。再者,即使章邯军撤出战斗,返回棘原闭门不战,但巨鹿与棘原相距仅几公里,章邯军岂会眼睁睁看着王离被歼灭?王离军被歼灭,章邯军的处境会更加艰难,这是常识,章邯岂会不懂?
楚军包围王离军之说荒谬之处还在于,楚军若想包围并歼灭王离军,首先要过章邯军这一关,如果章邯军不放水,楚军无法实现此意图。即使楚军绕过章邯军,与王离军作战,那楚军就面临着腹背受敌的苦境,失败不可挽回。项羽根本不可能出此下策。还会出现一种可能,王离军、章邯军与楚军、诸侯军、赵军展开一场大混战,但起义军也无绝对胜算。
其实,如果诸侯军真的作壁上观,那是王离军和章邯军消灭项羽军的绝好机会,章邯岂会放过?毕竟楚军仅5万人,而秦军至少30万人,秦军胜算的几率太大了。
在项羽统领楚军、诸侯军后,章邯军消灭项羽军的机会和几率已不大,但项羽军也很难吃掉章邯军,不过长期耗下去明显对章邯军不利(粮道断绝)。后来由于朝廷有变,章邯派去朝廷请示军事行动或请求军事支援的使者返回军中后,给章邯带来的消息明显不利于章邯,朝廷已被赵高控制,“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也就是说章邯胜败都不会有好下场,而且,朝廷无增兵援助章邯军之意,章邯思想肯定会发生变化。当此之时,又有陈余那封打动人心的劝降信,最后无奈的章邯在得到项羽答应给予他优厚的条件后,投降于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