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范文澜曾指出"禅宗和尚就是披着袈裟的老庄"。禅宗重在义理思辨,疏于宗教膜拜。究其实质,是宗教信仰让位于传统的老庄玄学思想,并与文人墨客的学术修养发生共鸣。说来也是,慧能那首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这里所透露的空无之观与魏晋名士们谈空说无倒是如出一辙,而魏晋玄学正是以"三玄"(《老子》、《庄子》、《易经》)为核心的,老庄思想正是其源头之一。禅宗被认为是中国化的佛教,就是因为它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和思想,其中老庄思想便是至关重要的一部份。一来是因为佛教本土化使然,像是"命运的必然安排";二来或许也是许多缘分所致,像是"一见钟情,心之所向"。便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戚"了。以下便是笔者对这些似乎必然又偶然的缘分简单概述:
1、 汉魏之际:混同黄老,进入民间的墓葬文化。
当时的人们视死如视生,总想将生前的一切都带至死后,故不管是贵族墓葬还是平民墓葬,都会尽所能操持。而此时恰逢佛教的传入,其便举着神仙方术的大旗与西王母并坐在黑暗的墓室壁画和各类引魂冥器上。与当时的黄老之术混同,甚至佛陀被认为是西来的神仙。不过因当时的上层社会主流文化仍是儒家文化,故佛教文化多存在于民间墓葬文化。也许是源于这层关系,此后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渐渐融入了老庄玄学。
2、 魏晋、宋之际:比附玄学,进入上层的名士文化。
从魏晋、宋之际,南北分裂,开始进入攻伐战乱的黑暗时期。面对现实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而逃避外在世界沉溺山林的名士们之间盛行玄学,而此时已和黄老之术沾亲带故的佛学,在民间已有一定影响力,并借着黄老与玄学同源的关系开始比附玄学,与魏晋的名士们谈空说无。又正好当时盛行的般若学、格义佛学与玄学一拍即合,很是谈得来。
当时就有很多同时擅长佛学和玄学的名僧或名士,僧人和士人往往是至交,佛教的教义本身也与老庄玄学有相通之处,便越打越火热。特别到了玄学末期,"三玄"已"谈无可谈",名士们开始掀起佛学热。便是在这期间佛教融入许多老庄玄学,以致后来形成的南禅宗,常人确实分不清到底是老庄还是佛教,是道士还是沙门,唯以外衣确认罢了。
3、 隋唐、宋明之际:三教鼎立与三教融合
玄学衰弱以后,佛学却未一同,而是在其后的时间里得到长足发展。期间与同样兴盛的道教在佛道之争、夷夏之辨中相互交流,有着老庄血统的道教也影响着佛学。
到了隋唐,佛教自身已是宗派林立,宗派之间便是以判教等各类观点不同和寺院经济发展导致自立门户,其中便能看到些许道家老庄的影子,特别是禅宗的最终确立。而外部,本身便是胡汉血统交融的唐皇权以雍容大气的胸怀容纳三教,使三教并存。不管是明争暗斗或是友好借鉴,三教文化有了很好的交流。到了宋明更甚,著名的宋明理学便是最好的见证,三教开始融合。此时,佛学与道家、道教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有趣的是,在三教融合之后,佛教内部似乎变成禅宗一枝独秀。从理论上讲,只有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土壤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那么如何适应?自然是与本土文化融合,禅宗在其他宗派接连颓败之时仍能屹立不倒并影响深远,这背后便是有着中国文化的支撑,而这个支撑最大的助力便是道家老庄。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禅宗仍是堂堂正正的佛教,但可以说是老庄思想为其延了千年寿命,至今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