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郭子仪传》: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大致意思是:天下安危系于他身上三十年。校中书令考察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廷不猜忌,功过一代而皇帝不怀疑,人间欲望都满足享受了而君子们不怪罪。郭子仪过着这样完美的人生,古今少有。为何如此呢?关键原因还是在于他个人是唐王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郭子仪武举中第入仕从军,官升九原太守,中央朝廷的六部官吏未重视他,玄宗皇帝李隆基还不一定知道这人。若是知道后面发展的事,一定会提拔起来重用。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拜为朔方节度使,领朔方军东讨安史叛军。
连战连胜,击破史思明数万军队,收复河北河东地区。这时,李隆基最后一支直属军队由名将哥舒翰统帅,于潼关战败,天子只得入蜀。苦熬多年的太子李亨不声不响间在灵武登基称帝,下诏军队归灵武,先别管安史叛军了。于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率五万精锐大军赶赴新君李亨处。
唐肃宗对毫不犹豫赶来表忠心的郭子仪示好,任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兼朔方节度使。这时宰相房琯主动请缨征伐叛军,战败损失大半。叛军领着胡人数万精锐大军(曾归附大唐近百年),要灭了李亨的新唐政权。
郭子仪联合回纥军队迎战,大胜,俘虏数万叛军,不可胜数牛羊,河曲被平定。郭子仪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再领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领命克复两京,唐肃宗对他不是很放心,使劲使绊子安眼线设掣肘,导致数次大败,还将其免官。后来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但剿灭叛军这事始终无进展,只得再把郭子仪找来,带兵出征讨伐叛逆。
唐肃宗进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命其节度各军。郭子仪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杀起叛逆毫不手软,各地将领尽皆恐惧,不再敢作乱。唐肃宗驾崩,独见郭子仪一人。唐代宗即位屡听谗言,收取郭子仪兵权,罢官处理,先增实户后贬督建皇陵。
郭子仪能官复原职,不被兔死狗烹,还得谢谢那些叛军作乱:史思明长子史朝义率军攻克洛阳,吐蕃大军攻入长安。这时唐代宗知道事情必须得找个靠谱的人来收拾了,只得把郭子仪再找来,驱逐吐蕃。果不其然,接连大胜,捷报不断传向朝廷。
代宗驾崩,德宗继位,外患未除郭子仪又被召入中央朝廷,进位太尉,兼中书令、皇陵使,赐号“尚父”,明升暗降处理着。郭子仪功勋卓著、赫赫战功,常常带着几十骑平定一次叛乱,大唐没他就是必亡的下场。多少次长安洛阳被攻占都是郭子仪夺回,多少次内乱外患是郭子仪扫除。
对于郭子仪,很多人都单纯认为他是一个军人,军事家,其实他还是一个朝堂上的政治家。皇帝需要他打仗的时候,他就领兵打仗;不需要他打仗的时候,就让他回来当宰相,处理政事。出将入相三十余年,荣耀百年。四朝皇帝的尊宠,皇帝都不敢动的郭子仪,不是不敢动,不是不敢杀。而是杀了,就有十之八九亡国的概率,他们不敢赌,这是极其现实的原因。
郭子仪,一生荣宠铭记史书。但在风光的表面,底下的胆颤心惊,生死,有几人知晓。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