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天子无力征伐,威望日降,诸侯们纷纷谋强图霸,更是有诸多贵族公卿觊觎国君之位,弑君乱政之事不断在各国上演。但偏偏有这样一些人,明明素有贤名威望,君位就摆在眼前,甚至有人求着让他做国君,建功立业的机会唾手可得,却偏偏弃之不顾。他们是傻瓜吗?自然不是,其中有的人是基于对形势的理性判断,有的人则是为了固守心中的道义。
弗父何
弗父何是宋前湣公的长子,他还有个弟弟鲋祀。宋前湣公去世的时候,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公子熙,这就是宋炀公。这引起了鲋祀的不满,于是鲋祀便杀死了叔父宋炀公,并打算让哥哥弗父何即位。无奈弗父何坚辞不受,鲋祀便自立为国君,即宋厉公。有人说你这不是傻吗?国君位置送给你你不要?这么好的弟弟上哪儿找去?小编觉得弗父何还是比较明智的,当初传位给公子熙确实是宋前湣公的本意,而鲋祀弑君算是违背了父命,本就是不孝之举,而且他真的是为了帮助哥哥弗父何夺位吗?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试探。就算鲋祀是真心拥护弗父何即位,难保以后鲋祀不会再为了私欲而再行弑君之举。弗父何让位不仅保全了自己,还留下了贤名。
顺便提一句,弗父何这一脉后来出了一个大名人,弗父何的四世孙叫孔父嘉,而十世孙就是大圣人孔丘。有先祖如此,难怪孔子能成就圣人之名呢。
弗父何之墓重耳
晋献公晚年因骊姬之乱,致使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其中重耳和辅臣狐偃、赵衰等人逃到了翟国。晋献公死前托付荀息辅佐骊姬之子奚齐即位,但是里克、邳郑父等重臣因太子申生早就对骊姬母子不满,又恐怕奚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便在为晋献公治丧之时杀了奚齐。荀息另立奚齐的异母弟悼子为晋君,结果又被里克杀了。荀息自感无颜见晋献公,干脆自杀了。这下国政都掌握在了里克手中。国不可一日无君,里克便想到了素有贤名的公子重耳,便派人请重耳回国即位。没想唾手可得的君位重耳竟然拒绝了,他派人回话里克:“我违背父亲的命令出逃,父亲去世后我也没有尽孝道,按照儿子的礼仪来侍候丧礼,重耳哪里有脸回去即位?你们还是另选贤主吧。”
晋献公托孤荀息
重耳这话说得合情合理,滴水不漏,彰显了自己仁爱思亲的名声。但是重耳真的不稀罕国君之位吗?当然不是,只是重耳对于政治形势的变化相当敏感,而且身边有一班贤臣提点。那么重耳为什么拒绝君位呢?晋国自骊姬之乱以来政局一直不稳,献公死后又接二连三发生血腥的政变。奚齐是献公死前所立太子,而且有重臣荀息辅佐,尚且难以服众,重耳回去就一定能够稳住局势吗?要知道重耳现在只有二十岁,政治方面肯定不算成熟,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奚齐、悼子。所以重耳选择了继续流亡,14年后才终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成功回国夺位,成就晋文公的春秋霸主之名。
流亡霸主重耳子臧、季札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其中季札最小却最有贤名,也最得寿梦喜爱。寿梦想把君位传给季札,季札的三个哥哥也都赞同,但是季札坚辞不受。于是寿梦死前便让长子诸樊暂代君位。诸樊为寿梦服丧期满后,便想让位给季札,季札又拒绝了,并且举了子臧的例子。
原来曹宣公当了十七年国君,在一次出征中死在了军队里。他的弟弟公子负刍趁机杀了太子自立为君,即曹成公。诸侯准备讨伐负刍,曹国人也认为负刍不义,准备拥戴曹宣公的庶子公子欣时(子臧)为君。子臧看负刍做国君已成事实,便在曹宣公安葬以后准备出逃,没想到曹国人都愿意跟着子臧逃亡。曹成公看自己这么不得人心,感到害怕了,便请求子臧留下来。后来诸侯讨伐并逮捕了曹成公,并打算让子臧即位。子臧推辞了:“前记有之,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守乎?”便逃往宋国。
负刍篡位
季札举了子臧离国的事情,说:“我季札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也希望效仿子臧的守节之行。”于是还是坚辞不受君位。诸樊无法,只好把君位传给二弟余祭。余祭又传给三弟夷昧,夷昧死前要把君位传给季札,季札还是推辞了。于是夷昧的儿子公子僚即位,即吴王僚。后来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不服,派人刺杀吴王僚后自立,即吴王阖闾。
季札让国
子臧和季札应该都是那种比较注重自身名节的贤者,有人觉得这是沽名钓誉,其实不然,像这种圣贤之士,美德懿行的坚守才是最重要的,不然,你因贤德而成名,却做出不贤之事,又何以服众?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他们的让国事迹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是非常值得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