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天伦之旅》,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弗兰克的妻子去世后,孩子们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与父亲的沟通越来越少。他想代替妻子,将一家人聚在一起。于是,年迈的父亲带病去各地看望4个孩子。
当弗兰克踏上看望孩子的路,才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愉快,他们的生活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完美或成功。
在父亲心目中,应该成为画家的儿子大卫不知所踪,染上了毒瘾;应该幸福美满的女儿艾西与丈夫貌合神离,外孙也没有女儿说的那么出众;应该是乐团指挥的儿子罗伯特其实只是一名鼓手;本应是舞蹈艺术家的小女儿早就离开了舞台,还成为一名单亲妈妈。
可孩子们从未在他面前提起过,每当他在电话里问起孩子的近况,他们的回答总是“爸爸,我挺好的,我有事要忙,先挂了。”
孩子们疲于应对生活,父亲试图走近,可孩子们只留给他一个倔强的背影。
这部影片反映了现实中无数家庭的状态,很多人说,父亲太心酸。
可孩子,究竟为什么拒绝与父母沟通呢?
每一个拒绝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心里都有说不出的苦。
2
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是因为孩子未曾得到过理解和支持。
做鼓手的罗伯特对父亲说:“当听到你拖着行李箱过来的时候,我漏了一拍,感觉你要把我丢出来似的。”
我不禁感叹,是怎样积久的隔阂才会让一个成年人有这种下意识的心理活动?
在父亲心中,做鼓手对儿子而言是一种浪费。可他从未真正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喜欢做鼓手,并感到快乐。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一次化学考试没有及格。晚上爸爸看到成绩,大发雷霆,将试卷一撕两半,还将我心爱的课外书撕碎。
他未问缘由,便责怪我看闲书、耽误学习,责怪我辜负他的付出。却不知,那次考试时我犯胃疼,以致未完成卷子,为此,我早已难受了很久。
在我心里,除了成绩,他从不问我在学校过得怎样,和老师、同学相处得怎样,我是否开心。他不关心我的感受,不相信我也想考好、让他开心。
长大工作后,他关心我工作上的问题,关心我为何长时间不回家,我也不想让他知道缘由。这种不想,慢慢成为一种习惯。
哪怕妈妈劝解我,多和你爸爸沟通,他关心你。可每每我话到嘴边,又收回了。
这种感受,正如罗伯特送走父亲时所说,“我想花些时间跟他在一起,但我做不到、做不到,我不知道跟他说些什么。”
《正面管教》中说:父母不愿意倾听、理解孩子最终可能会丧失倾听的机会,到最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父母说了。
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或许只是:他真正的感受从未被父母看见。
3
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是因为孩子不愿让父母失望。
电影中,女儿萝西问父亲,你在我们这么大时想成为什么?
父亲说,我没什么计划,我就想安安稳稳找份工作,然后找个够胆嫁给我的女人。有了你们以后,我只想做个好父亲。
弗兰克是一名电线工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他没什么目标,却想让孩子成为有目标有理想的成功人士。
现实中多少父母,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可是,他们不往自己身上使力,却在孩子身上使力。他们的希望,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去实现。
孩子成为他们实现目标的对象。
连孩子的妈妈也总说:“要让你们的父亲骄傲。”
于是,敏感的孩子为了让父母开心,努力满足父母的心愿。只是,在此过程中,孩子自己的心愿却被忽略。
正如我小时候,每次考不好都会隐瞒爸爸,既是觉得爸爸不理解我确实努力想要考好的想法,也是怕看到爸爸失望的表情。
可同时我又不明白,同样90分的成绩,为何别的孩子能得到父母认可,我得到的却是“怎么没有进步”或者“怎么比上次还低了几分”?
其实,每个孩子都想成为父母的骄傲,想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
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或许只是:他太久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他怕自己没能满足父母的要求,让父母失望。
4
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是因为孩子不愿让父母担忧。
弗兰克与小女儿萝西一起吃饭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不知道你们这些孩子怎么了,你们和妈妈什么话都讲,但什么都不跟我讲。”
“妈妈比较好沟通,而如果有点什么状况,你总是太担心。”
记得我大学期间考驾照,数次不过。
爸爸知道后十分担忧,每天问我情况,甚至在电话里暴跳如雷,冷静后他说,“我不是在乎你学车的钱,我是不想让你感受失败,失去信心。”
反之,妈妈却告诉我,“人不会做什么都一帆风顺,妈妈上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学车只是一个小波折,慢慢来,没事。”
爸爸的过度担心让我本就紧张的心情更加焦虑。他甚至为此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连夜赶至学校,找到教练,请教练多费些心思。
我看着他疲惫的神态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一阵心酸,突然发觉他老了。从那以后,有苦有难我都不再告诉他。
韩国影片《婚纱》中,7岁的女儿知道母亲身患癌症后,一改往日的倔强,努力改变自己。
为了满足母亲看她演出的愿望,她在芭蕾课上苦下功夫;为了让母亲放心,她一改洁癖,主动喝好朋友的水,并将朋友带到病房探望母亲,告诉母亲她有很多朋友。
小女孩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母亲放下对自己的担忧,能够在离开人世时安然而去。
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或许只是:他不想泄露自己的不愉快,让父母担心。
5
那么,如何让孩子对父母敞开心扉呢?
01
放下强烈的自我意识
父母懂得亲近孩子、了解孩子,才能倾听到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当孩子高兴地拿着自己的画给你看时,他希望父母询问他画中所表达的,他希望父母表扬他,而不是指责他不务正业。
当孩子因为成绩差被老师批评时,他希望父母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也想得到认可,变得优秀。
当孩子告诉父母自己喜欢化妆,将来想做化妆师时,他希望父母支持鼓励他,并为他的选择高兴,而非一味强求他做老师做医生。
武志红说:渴望被看见,是人类极为本质的需求,而只有高质量的深度关系,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放下强烈的自我意识,才能真正看见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是被理解的,和孩子产生情感联结。
02
给孩子传递积极的情绪
福原爱幼时起就在妈妈的陪伴下练习乒乓球,面对失败,她总能冷静处理,她告诉小爱“别哭,好好打球,集中精神”,“不行也没关系,试试看”。
而另一个男孩失败后哭着跑向妈妈,妈妈很生气,推搡着责怪他平时不好好练习。
两位妈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时候,是父母的过分担忧和焦虑破坏了孩子的心态。
作家冯唐在《致女儿书》中说道:“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可见,比起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孩子自处,教孩子内心强大。
《为何家会伤人》中说: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
若父母一面对问题便情绪失控,孩子又怎敢跟父母吐苦水,与父母沟通?
亲爱的父母们,也许你的孩子不够成功、生活不够完美,但无论如何,请接受它,并为你的孩子感到骄傲。
你要知道,不是你的教育不成功,不是你的孩子不争气,而是,鲜花与荆棘并生,正是生活本来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