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词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经说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思是说有感性的胸怀,见到西风里凋零的碧树心有所感,在内心里有理想的抱负与未来的追寻,虽有孤独与苍茫之感,但有远见,对生命有辽阔的视野。
这三句的原作者是宋朝的晏殊,出自他的《蝶恋花》,原词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意思是说不只要有追寻理想的热情与勇气,还要有坚持、有执著,去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变瘦了、衣带变宽了,也能百折不悔。
这两句原出自宋朝词人柳永的《凤栖梧》,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意思是经过非常长久的努力追寻,饱受人生的沧桑,到后来猛然回首,那要追寻的却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灯火阑珊的地方。
这三句典出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前读《人间词话》到人生的三种境界时,虽有感触,但不深刻,到最近几年,这三种境界之说时常在心中浮现,格外感受到王国维对生命的智见,他论的虽然是诗词、是事功、是人格,讲的实际上是人从凡夫之见超越的历程,到最后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简直是开悟的心境了。
使我想起一首禅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遇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也不禁想到菩萨在人间留下一丝有情那样的心境。
一个人要“众里寻他千百度”,必然要经验人生的许多历程,而要“蓦然回首”则需要一种明觉,至于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原点,是那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自我呀!
诗人虽然出自情感与灵感来表达自我,但其中有一种明觉,或者与禅师不同,我相信那明觉之中有如同镜子一样澄明的开悟的心——这种历程,在某些作品里是历历可见的。
宋朝词人蒋捷曾有一首《虞美人》,很能看出这种提升的历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僧庐下听雨的白发诗人,体会到人世悲欢离合的无情就像阶前的雨一样错落无常,心境上是有一种悟境的。
与禅心不同的是,禅心以智为灯心,诗人则以美作为点燃,这是为什么我们读到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要为之低回不已了;或者读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要为之三叹了。
一个好的开悟的境界,或者崇高的人格与事物,都不是无情的,它是一种经过净化的有情的心,这种经过净化的有情,我们可以称之为“觉有情”,有如道绰大师说的,就像天鹅在水中悠游,沾水而羽毛不湿。
好的文学、优美的诗歌,无不是在“有情中有觉”,创作者既提升了自我的情感经验,也借以转化、溶解成人人都能提升的情感经验,来唤醒大众内在的感觉的呼声。
这是为什么历来伟大的禅师在开悟之际都会写下诗歌,而开悟之后,有许多禅师也往往以诗歌示教,在显教最有名的是六祖慧能,传说他不识字,但读他的作品《六祖坛经》竟有如诗偈一样。在密宗最著名的是密勒日巴,传说他留传的诗歌竟有数万首之多。
寒山、拾得不也是这样吗?他们是山野的隐士,却也忍不住把自己的心境写在山间石壁,幸好有人抄录才不致失传。但是,我也不禁想到,以寒山、拾得的诗才,写诗的那种劲道,一定有更多的诗隐于石上、壁上,与草木同朽,后人无缘得见了。
为什么悟道者爱写诗呢?原因何在?我想在最根本处是,禅学或佛教是一种美,在人生中提升美的体验,使一个人智慧有美、慈悲有美、生活有美,语默动静无一不美,那才是走向佛道之路。
失去了美,佛道对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呢?
唯有心性的绝美,才使人能洗涤贪嗔痴慢疑五毒;也唯有绝美的心,才能面对、提升、跨越人生深切的痛苦。
因此,道是美,而走向道的心情是一种诗情,诗情与道情转折的驿站则是“觉”。
菩萨所以叫“觉有情”,是因为菩萨从来没有失去感性的怀抱,与凡夫不同的是,他在有情中不失觉悟的心。
菩萨所以个个心性皆美,长相也无不庄严到达极致,则是启示了我们,美是无比重要的,最深刻的美是来自有情的锤炼。
即使是佛,十方诸佛都是“相好庄严”,经典里说到佛之美,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说,因此,佛的相、佛的心,都是绝美。
了解到佛道的追求是生命完美的追求,我模仿王国维之说,凡是古今走向“觉有情”之道者,也必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语出苏东坡的《蝶恋花》)
第二种境界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语出辛弃疾的《贺新郎》)
第三种境界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语出于谦《石灰吟》)
真正觉有情的菩萨,全是多情的种子,他们在无情的孽障人世之中,因烦恼生起菩提之心。然后体会到一切有情都会被无情所恼,思有以解脱,心性与眼界大开,看到世间的美与苦难是并存的,正如青山与我并无分别。最后宁可再跃入有情的洪炉,不畏任何障碍,为了留一点清白在人间。
一个人格境界的确立正是如此,是在有情中打滚、提炼、终至永保明觉,观照世间,那时才知道什么叫做“蓦然回首”了。唯有清明的心,才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
唯有不断的觉悟,才使体验到的美更深刻、广大、雄浑。
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兔子爱吃肉
音频编辑:绿小萝
设 计:范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