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语文报
主题一 | 写好小事情
主题阐释
就写作的题材而言,既可大至宇宙之巨,也可小至苍蝇之微。但就写作的着力点而言,写“大”不如写“小”,写好小事情,大问题、大情怀、大意义自然蕴涵其间了。
此处所谓“小事情”,是指贴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衍生出来的琐细的人事遭际,这些原生态的生活碎片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意义不明显的。
作者写作时,一方面要把这样的小事情写扎实,写真切,写生动;另一方面要跳出小事情的小格局,从一个更为宽广和深远的视角来观照这些小事情,深入发掘或赋予小事情丰富、深刻、独到的意蕴。这样,原先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明显的小事情,就拥有了意义或者增强了意义,从而获得了叙述的价值与资格。
简言之,一个优秀的作者要写好小事情,但又不局限于小事情,应努力学会化小为大,化淡为浓。
| 范文
这也是一种爱
福建一考生
昏暗的灯火下,一对父子正在吃饭。安静的饭桌上,父亲面无表情,静静地吃着碗里的饭。儿子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自己的父亲,不远处的书包里静静地躺着这次测验的卷子。(简笔勾勒,画面感极强,特意聚焦于“卷子”,安静得令人窒息。)79分的卷子,既不算好也不算太差,但是对一向成绩优秀的儿子来说,就有点失水准了。(一语点破,考砸了,且看父子双方如何反应及事件的展开。)“这次考得怎么样?”良久,沉默是金的父亲终于发话了。(沉默而又有分量。)“7……79分。”无法从父亲的语气中感受到任何感情的儿子,小心地回答了父亲的提问,并紧紧盯着父亲那张好像磐石般坚毅的脸。(胆战心惊又充满期待。)
没有表情!即使是听到儿子成绩下降的时候,那张熟悉的脸庞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波澜不惊。看到这里,儿子有些失望地低下了头,默默地吃着碗里的饭。(期待而不得,情节发展受阻,人物的情感却在暗地里孕育。)
曾几何时,父亲会对自己的成功感到欣慰,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可惜,父子俩一起高兴一起伤心,可是现在的父亲……脸上麻木的表情,没有丝毫感情,儿子的成败仿佛跟他没有关系一样。(前后对比,增强了人物的挫败感和困惑,也使事件的发展更加不确定。)
多少次儿子拿着第一的成绩单在父亲面前炫耀,父亲也只有一声简简单单的回应。同学们所说的进步的奖励、成功的庆祝,这一切儿子都不曾拥有。同时,同学们所说的父母对成绩下降的怒火、严厉的呵责,到了父亲这里,连一个简单的表情也换不到。想到这里,儿子不禁有些黯然神伤。(父亲的零反应,使父爱淡到极点,也使儿子备感沮丧。)又是一阵无言的沉默,只有咀嚼下咽的声音。(细节描写,继续渲染父爱之淡。)
忽然,父亲放下碗筷,儿子有些惊喜地抬头。(“忽然”一语,终于打破长久的静默,让人长舒一口气,并充满期待。)“你想吃些什么?我明天去买。”父亲没头没尾的话语让儿子有些惊讶,木然的回答之后,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期待再次落空,父子间的情感交流陷入困境。)
儿子低头细想父亲刚才的话:这是在关心我吗?如此简单的话语,让儿子难以抓住其中的意义。(“细想”里蕴含情感喷涌的契机。)
望着父亲起身离去的背影,儿子有些茫然。看着洗碗池前父亲忙碌的身影,儿子忽然觉得有种想哭的冲动,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也许吧,这就是父亲关心人的方式!虽然很简单,也很容易伤人,但这也是一种爱吧!(由背影而悟得父亲沉默的爱,蓄积已久的情感闸门打开了。)儿子忽然觉得父亲的表情不再木讷了,像死水一样的父亲仿佛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儿子赶紧上前与父亲并肩站在一起,帮他洗碗。忽然,儿子仿佛看到父亲笑了,笑得像铁树开花一般灿烂。(父子间的情感被迅速激发,并达到了高潮。)
这也是一种爱,饭桌上无言的爱。(点题,点睛。)
主题二 | 有细节才真实
主题阐释
细节,指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而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物事、环节或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渗透于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常用的手法是将某一快速难辨的动作放慢,或用放大镜将细微而易被忽略的外貌、神态、心理、景物、环节、场面等放大,以生发意味,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日常作文中,无论状物写景,抑或记人叙事,都离不开细节在其间穿针引线,画龙点睛。
可以说,细节描写是行文的肉身,也是行文的生命,有了细节,文字里的世界才会真实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 范文
沉默的父爱
北京一考生
6岁。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面对孩子的狼狈相,父亲的动作与神情克制、冷漠而意味深长。)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在漠然的表情下,着一“手却在颤抖”的细节,暴露了父亲内心的紧张,悄悄地消解了人物的刻板与无情。)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第一次脚步声描写,坚定,冷酷,孩子尚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16岁。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父亲一连串与众不同的反应,如当头棒喝,促人省思,也给人教益。)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第二次脚步声描写,依旧坚定,依旧冷酷,但人物的内心世界开始觉醒,少年开始隐隐地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昨天。校门口,一个青年与他的父亲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在几乎一成未变的神情与动作中,凸显父亲的“皱纹”与“白发”,刺目、辛酸又略带温暖,父子间的情感堤坝在开裂。)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情感欲动)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情感还是未动)他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情感终究动了)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第三次脚步声描写,依旧坚定,却并不冷酷,充满了勉励与欣慰,青年充分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今天。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在细节的节制处理与反复渲染后,升华了沉默而伟大的父爱。)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主题三 | 抒情的秘密
主题阐释
我们在一种无节制的叙述氛围里,毫不客气地将抒情降低为宣泄或者释放,由此生发出的情感自然也就显得空泛而无聊。宣泄和释放本身并不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情感的真实性。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不得不再次出现在我们视野里。
近些年的作文,在抒情的层面,还是有了变化的,譬如学生在写作中已经有意识地加强了细节的描写,而对于外在情境和历史典故的渗入,使得抒情更为自然真挚。
什么是抒情的秘密?我们课堂给出了诸如“借景抒情”“即事抒情”之类的概念。如果我们去从作家的写作进入写作内部,会发现控制节奏、把握逻辑,充分地借用文字注入真情,才是这方面的关键,而往往我们却习惯于忽视。
| 范文
无人处,赏西湖
江苏一考生
西湖多姿,引游人如织前往。大多数人都踏着前人的路。
(此文作者在一种隐含的稳妥中推进文章。首段就将喜欢游赏视为一种“个人选择”的象征。)
同一种风景,不同人赏。虽有不同的心,但最终都奔着同一种美而去。或华丽或清秀的言辞皆被前人道尽,再添一笔反而多余。其中道理,张岱领悟得通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独自前往湖心亭。天地间空空荡荡,唯余这干净到底的白。此时人们大概都在围炉谈天,吟一句烂熟于心的“坐看青竹变琼枝”吧。千古雪景,但凡聚神于只草片树,多少都有些琼楼玉宇的富贵味道,难免生腻。张岱摇头一笑:那般平常的雪赏它作甚?环顾四周,但见“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无人处,少了人间口舌纷争,仅余这一片孤独与壮阔。此番清净博大若无人赞叹岂不可惜?《湖心亭看雪》应运而生,张岱遗世独立的形象同时与之长存。
生活包罗万象。
既然生活让我寻求着生的归宿。因而,无需逃避。其实,一切都没有那么沉重。
生命中的场景不断召唤、交错与支离破碎。时光与美,总是有备而来。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条寂寞之河。它纵横交错,将生活结成了一张华美的网。而它永远朝着幸福奔涌不息。若无法耐住寂寞,而自愿沉入河底深渊或是朝着反向奔逃,则永远无法得到那隐忍的、不动声色的最终的幸福。我们是自在之物,有各自的选择,结局总是不同的。然而,必然坚信:一切心灵的苦难过后,仍然指向幸福。就像很多时候,我们走了那么多的路,乃至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而内心的路,终究驻留这美好与温暖。那里,灯火通明。我们必须要相信。(在作者看来,寂寞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是不可怕的,是通向幸福的必经之途。)
因此,寂寞感不必强求消失,不必压抑,亦不必因此而焦虑、不安,更不必畏惧。任何逃离的念想不必让它付诸实践。偶尔的排遣只是单纯地为了获得身心的愉悦。去一个安静的地方,离开大城市,离开喧嚣,即便只是一处立足之地,也可获得真正的自在与坦荡。我们仍在跋涉。即使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使伤痕累累,无需畏惧。
正如席慕容诗中说言:
生命是一场不得不如此的挥霍
确实是有些什么在累积着悲伤的厚度
暮色里已成灰烬的玫瑰
旷野中正待舒放的金盏花蕊
(寂寞不等同于无聊,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由。学会寂寞,学会独处,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感受生活。结尾席慕蓉的诗句更是为本文增添了漂亮的一笔。)
- END-
来源 | 《语文报》寒假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