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其实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观点:世间万物各有不同,就如一朵花与一棵树,一只鹿和一条鱼。为了更好地理解自身以及周围的世界,我们学会了对比,学会了分门别类,也学会了逻辑思考。人类变得更聪明了,对世界的了解也更深入了,可是人们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内心也越来越迷茫。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人生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都不能从现代文明中找到答案。
也许正是在这种终极意义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乔答摩.悉达多舍弃了王位,成为一个苦行者,以寻求他的答案。他参访了许多名师,修炼了各种苦行,一直到六年后的一天晚上,他坐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乔答摩.悉达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后,人们称呼他为释迦牟尼,也叫他佛陀。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所说亦不过“缘起”、“性空”四字。佛陀否认了神灵,否认了永恒不灭,以“缘起”来看这个世界。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这种视角里,万物的不同由“性空”统一,一切相对都被消弭,天与地齐,山与海平,留下的是万法归一的和谐。
这种全新的视角,用哲学视角命名都略显苍白,如果可以,我想可以用智慧勉强称呼。需要说明的是,智慧和聪明是两种东西。
聪明是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了解的对象往往是具体的形而下的事物,我们称之为知识。这样的知识,学习起来永无尽头,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对于知识,与其说需要证悟,倒不如说需要学习,而学习的基础是对比性的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