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33岁的王女士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了儿科门诊就诊,孩子母亲讲到“儿子这半年来总是爱吐口水,不是痰,不一会儿的功夫就能吐一地,搞得他都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坐。”“我们看过2个中医大夫,说是小孩脾虚,可是吃了好几副中药也不见好。”与此同时,大夫发现小孩手里拿着个空塑料瓶,不时的往里面吐口水并且夹着沫沫。医生观察到孩子比较瘦弱,头发稀疏还发黄,坐在座位上总是不停的在玩动。随后儿科大夫询问到孩子母亲,“孩子平常好好吃饭吗?是不是爱挑食呢?晚上睡觉哭吗?”孩子妈妈说“可不是么,这孩子总是挑食,不吃鸡蛋,不吃肥肉,老爱吃零食,半夜有时好好的就哭起来了”。随后医生让孩子做个血常规检查看有没有贫血,再测个微量元素。
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后,母亲拿着化验单找到了儿科医生。大夫拿着化验单给她讲解到“你看他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是正常的,说明他不贫血。可是这个钙缺的比较多,其他的还正常。既然他没有别的什么不舒服,给他吃点钙片补补,并且让他不要挑食。”后来孩子经过每天坚持服用钙片,吐口水的症状得到了逐步减轻,半年后就基本消失了。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在液为涎。”小儿出现脾虚证时,往往有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头发稀黄等症状。对应的中药方剂有人参健脾丸、异功散、参苓白术散等,临床中可以应用于缺钙的儿童。本案例中的孩子应该是服用的中药量相对较少,所以症状改善不明显。正常人的血钙通常在2.18-2.63mmol/l,如果低于这个最低值,则可以诊断为缺钙。此外,儿童缺钙还会出现夜啼、腿抽筋、厌食、偏食、夜间磨牙、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甚至出现“O型腿”、鸡胸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