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将近十二点,我看到了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彼时,右手边是酣睡的三岁女儿,客厅里孩子爸爸还正在书桌前工作。越简单的生活似乎越显得珍贵。
两万六千字,我很认真的读完了,在静谧的夜里有说不出的恐慌和害怕,转过身去亲了亲宝贝的额头,紧紧的抱了一下孩子,感受一下真实的存在。
在恐惧之外,心里觉得很堵。从笔者的字里行间,我能读懂他无奈又隐忍的情绪。
“岳父表态后,我习惯性沉默,检查三岁的孩子已经穿上羽绒服后,自己裹上衣服回屋去了。”这是文中第一处显露出的无奈,长辈为大,笔者用了“习惯性沉默”。说明类似不管对错,都要服从的小事,并不在少数。
当笔者担心孩子被传染,想把孩子和姥爷隔离开来,提供了两种方案:第一种自己小三口出去住,第二种岳父岳母出去住;却都被妻子否决了。“尽管大怒。最后还是洗洗就睡了。”这是笔者的原话。
当笔者和岳父要从酒店到医院,笔者说“此时犯了个错误,岳父执意要走过去,我们也按惯性顺从。”一个“执意”,一个“惯性顺从”,两个词分明说出了在日常中,岳父的话语权和自己的顺从。
特意复制了笔者的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