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脾虚”在中医儿科悄然盛行,大大小小的儿科疾病似乎都是脾虚惹的祸,好像怎么都能扯上关系:
小孩没胃口,发育不良,这是脾虚啊!
小孩体质差,容易感冒,这是脾虚啊!
小孩瘦弱是脾虚,长得有点胖是脾虚!
小孩腹泻是脾虚,大便干燥也是脾虚!
小孩睡眠差是脾虚,嗜睡还是脾虚!
脾虚,除了中医专家的诊断结果,更多的是妈妈们在聊自家孩子时的热门话题。但是脾虚表示不服了:该认的我认,不该我背的锅坚决不背。
脾虚的诊断标准
其实, 中医脾虚的诊断标准是:
食欲不振;
大便稀溏;
神疲倦怠;
面黄肌瘦(身高体重,特别是体重不达标);
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以前5项必须符合3项,才能初步判断为脾虚。因为,小儿的吸收能力也有个体差异,有些胃口好,但吸收不好,就不长胖。有些吃得少,却吸收好,甚至吃水果也会还长胖,所以,并不能单纯以食欲为标准看待脾虚。
中医里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故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