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寡妇这个词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词来自于《诗·小雅·大田》中:“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原本是独守空房的妇女,后来渐渐指代死了丈夫的妇女。
在中国历史的文化中,对于寡妇这一称呼,或多或少都有鄙视的感情色彩,似乎寡妇有低贱的含义,这其实是古代对女子极大的不尊重,是封建思想中的糟粕部分。
从古代的记载中可知,在一个村里字,寡妇往往都居住在村头,一些小说中也常常会写道“村头的王寡妇……”等云云,为什么寡妇都被住在村头呢?
其实儒家学说从孔子开创起来,一直到宋朝之前,对于寡妇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可程朱理学诞生之后,就把对寡妇的要去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尤其是不能改嫁这一条。
在此之前,并没有规定寡妇不能改嫁,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为了增加人口,君王往往还会鼓励寡妇改嫁,但程朱理学抓住“圣贤之教”的由头,对女子不断苛责,极大的约束了女性的思想和行为。
在此之前,女子嫁到男方之后,嫁妆仍旧属于女子的个人物品,假如两人离婚的话,女子可以把嫁妆带走,而程朱理学诞生后,女子已经没有自主权了,她们完全成为男子的附庸品,更不要说嫁妆了,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