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儿子,也就是皇子,是未来皇帝的候选人。一个帝国的兴衰,往往跟皇帝本人的素质高低与否挂钩,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皇子的教育。其中,清代对于皇子的教育尤为重视,最是严格,这也是清朝比起明朝来,多有明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入关后,面对满汉文化冲突的境地,对于皇子的教育,采取了满汉文化兼备的教育政策,既教授皇子孔孟之道,又教授皇子满族的骑射,历代清朝皇帝大多都是文武双全。顺治、康熙这两位皇帝,由于大清刚刚入关不久,各项制度都还未成熟,因此他们的教育问题主要还是靠自觉,所幸的是这两位都是好好学生,每天都能废寝忘食读书,甚至有读到吐血的情况。康熙帝对皇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早期对自己喜爱的皇太子胤礽,规定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来读书,每天背书必须足120遍。
康熙、雍正两朝,逐渐将皇子的教育问题制度化,沿袭至清末。清制规定,皇子6岁就必须入学,跟着皇帝亲自指派的老师学习满、蒙、汉等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国史、策问、诗词歌赋等。除此之外,还要练习书法,练习骑射等技能。皇子们从凌晨3点开始到上书房学习,直到下午5点才能结束,中间只休息一两次,每次不能超过15分钟。更苦逼的是,他们一年中只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少数几个节日才能休息一天,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每位皇子从6岁入学,到15岁成年封爵才算是结束了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