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改革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反对者的强大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又称王荆公、舒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于熙宁年间大规模推行改革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先后推出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重大改革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之广,前所未有。改革变法历时十六年,始终遭到了旧党的强烈反对,随着宋神宗的病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千百年来,王安石始终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按照王安石的制度设计,这次改革是完全兼顾了国家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是双赢的。以“青苗法”为例,原先每到春天青黄不接时,农民都要向地主土豪借贷,借贷利息往往高达三分或五分。也就是说,秋后农民收获的一半左右要归地主老财。而王安石制定的“青苗法”规定,由国家向农民贷款,利息两分,这样的利息与地主放贷的利息相比,还是要低不少。如此看来,农民受益,国家得利,应该是双赢。确实,中央的政策是好的,所以,王安石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这次改革的受益者是国家和农民,而地主却成了改革的“受害者”。他们不能放高利贷了,他们吃亏了,他们自然就会反对。所以,王安石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确实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在地方,大中小地主与豪强坚决抵制改革;在中央,不少朝廷命官,包括司马光、苏东坡、欧阳修也坚决反对,这是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